周老师没有立即给出评判,而是问道:「你能告诉我,当你发现李明没来,也没回复消息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慎言思考了一会儿,「我立刻感到一阵恐慌,心里想:他是不是觉得我的提案太差劲了?是不是不想和我一起工作了?」
「这种恐慌感,你以前也经常有吗?」
「是的,不仅是工作中,在生活里也是。朋友迟到了,我会怀疑是不是厌烦我了;家人没接电话,我会担心是不是出了意外或者在生我的气……」
「慎言,」周老师温和但坚定地说,「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反应模式可能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能跟我分享一些你童年的记忆吗?」
慎言沉默了一会儿,仿佛在整理思绪。「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只要我表现不够好,他们就会明显失望,甚至几天不理我。我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班级第三,父亲整整三天没有和我说话。」
「那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害怕、无助,还有深深的自责。我总觉得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失去他们的爱。」慎言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后来上大学后,我变得非常努力,总想做得美,这样才能确保别人不会离开我。但是……」
「但是什么?」周老师轻声问道。
「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时候,我感觉我的付出没人在意,我的努力被人忽视。大三那年,我熬夜做的小组项目被组员当面否定,说我太过控制,对细节太过苛求……」慎言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太痛苦了。」
「听起来,你从小就学会了通过美表现来换取关注和认可,」周老师温和地说,「当别人没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回应时,你会立刻感到被拒绝,就像小时候父母对你的冷落一样。」
慎言愣住了,似乎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这个联系。「所以……我对李明的反应,其实是在重复我童年的恐惧?」
「这很可能是一种条件反射。」周老师解释道,「当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即时回应,或者别人表现出你认为的'冷淡'时,你潜意识里会感到威胁,就像小时候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一样。这种反应模式我们称为'依恋焦虑'。」
慎言陷入了沉思。这一刻,许多曾经困扰她的反应模式似乎都有了解释。为什么她总是对细微的互动反应过度,为什么她需要不断确认关系是否安全,为什么被忽视会让她如此痛苦。
「那我该怎么办?我不想再这样了,我想要更健康的工作关系,也想要自己内心更平静。」
「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周老师微笑着说,「意识到问题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些策略来帮助你调整这种模式。」
周老师拿出一张纸,开始写下一些建议:
「第一,学会识别你的'触发点'。当你感到情绪波动时,先不要急着反应,问问自己:这种感觉是来自当前情况,还是过去经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