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给自己和他人一些'回旋空间'。当别人没有立即回应时,尝试想想其他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直接往最坏处想。」
「第三,学会自我安抚。当你感到焦虑上升时,可以尝试一些呼吸练习或其他能让你平静下来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周老师特别强调,「学会区分你的价值感和别人的反应。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是否及时回复你的消息,也不取决于你的工作是否得到美认可。」
慎言认真地记下这些建议,觉得它们既实用又有挑战性。
「周老师,我明白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很难……」慎言有些担忧地说。
「没关系,改变需要时间。」周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可以从小目标开始。比如,下次当你遇到类似情况时,先给自己五分钟冷静的时间,然后再做出反应,如何?」
慎言点了点头,感觉有了一丝希望。
接下来的一周,慎言开始尝试周老师的建议。她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敏感地察觉到那些情绪触发点——每当收不到及时回复,她的心就会不自觉地收紧;每当感觉被忽视,内心就会泛起一阵恐慌。
但这一次,她没有立即爆发。而是尝试着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
一天下午,李明又一次没有回复她关于数据分析的消息。往常这种情况,慎言会立即打电话,甚至亲自去找他确认。但这次,她选择给自己五分钟的冷静时间。
「他可能在开会,」慎言对自己说,「或者正在处理其他紧急事务。这不一定是针对我的。」
这种自我对话感觉有些奇怪,但确实有效。五分钟后,当她的情绪稍微平稳一些,她选择发了一条友好的短信:「数据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你有空的时候请告诉我。不急,今天下午或明天都可以。」
两小时后,李明回复了她:「抱歉,一直在开紧急会议。会后我立即联系你。」
这个回复让慎言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让她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严重。
在第三次咨询时,慎言向周老师分享了这些小进步。
「我发现按照你说的做,确实有帮助。给自己和他人一些空间,情况往往会比我想象的好很多。」
「这是个很好的进步,」周老师肯定道,「你正在学习一种新的互动模式。但我也想提醒你,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挫折和反复。」
果然,一周后,慎言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项目即将截止,团队压力巨大。李明连续两天没有提交他负责的部分,也没有详细解释原因。慎言的焦虑迅速升级,旧有的恐惧模式再次浮现。
「他是不是觉得这个项目没希望了?是不是嫌我做得太差?」这些念头像潮水般涌来,让慎言几乎喘不过气。
她几乎控制不住地想发一长串责问信息,但最后一刻,她想起了周老师的建议,强迫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呼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