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公司,同事们都关切地询问她的情况,老板也让她回去休息。但在休息的时候,她脑子里反复回响的却是许明的话:“你看你,身体这么差,怎么能做这行?”仿佛她的身体不适,都成了他不看好她的证据。
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她的工作情况。她小心翼翼地报喜不报忧,只说一切都好。可母亲还是不放心地唠叨:“思雨啊,你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老是熬夜?你看你,身体都熬垮了。隔壁王阿姨的女儿,找了个稳定轻松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多好。”母亲总是拿她和别人比较,仿佛只有过上那种“稳定安逸”的生活,才算成功。
她感觉自己被全世界否定了。工作上,她不够有天赋;感情上,她不被理解和支持;家庭里,她不符合母亲的期待。她觉得自己像个一无是处的废柴,连最简单的生活都过不好。
那晚,她一个人坐在出租屋的地板上,抱着膝盖,眼泪止不住地流。她哭了很久,哭到筋疲力尽。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不是真的那么遥不可及。
就在她感到绝望的时候,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那是她大学时的导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女教授。教授曾经对她说:“思雨,你的设计里有种特别的细腻和温暖,这是很难得的。”
导师的话像一道光,穿透了她内心的黑暗。她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于她不够好,而在于她一直在听信那些否定她的声音。她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擦干眼泪,站起身。她决定做一些改变。她开始主动联系大学导师,向她请教设计上的困惑。导师耐心地解答她的问题,并鼓励她多去看看不同风格的设计展览,拓宽视野。
同时,她也在网上搜索,想找到一些能够帮助她成长的平台。她偶然看到了一个叫做“创想空间”的社区,里面聚集了很多像她一样热爱设计的人。社区里经常会组织一些线上的设计分享会和交流活动。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这个社区。
在“创想空间”里,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有刚入行的新人,也有只是出于爱好而学习设计的人。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分享作品,互相鼓励。这里的氛围和她之前经历的全不同,没有竞争,没有指责,只有理解和支持。
她开始在社区里分享自己的设计草图和想法,虽然有时候也会被提出修改意见,但那种意见是建设性的,是帮助她进步的,而不是打击和否定。她也看到了很多其他成员的作品,那些作品让她大开眼界,也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在这个社区里,她渐渐找回了最初对设计的 激情。她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她开始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勇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