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执双手扶着苏玉盈的肩膀,仔细端详她额间的花钿,温声道:“你看看,我贴得可还端正?”
苏玉盈对镜照了照,见他贴得仔细,位置不偏不斜,便含笑应道:“以后若得空,便都由你来贴吧。”
“好。”谢执笑着轻吻她额头。
早膳后,谢执与苏玉盈一同陪着舟舟和子宁玩耍。两个孩子许久未见父亲,格外黏人,一会儿要父王抱,一会儿要父王讲故事。谢执极有耐心,一手抱着子宁,一手牵着舟舟,在庭院中慢慢走着,不时低头与孩子们说话。
苏玉盈跟在一旁,看着父子三人互动的模样,心中暖意融融。这样的天伦之乐,她从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却成了日常。
然而这般温馨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两日后,谢执便再度忙碌起来。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大梁旧民尚未完全归心,政务繁杂,他常常忙至深夜才回府。但不论多晚,他必定归来,从不在宫中留宿。
另一边,大晟宫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萧承煦对贺兰茗玉的示好心知肚明,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作为摄政王,他肩负教导小皇帝萧启元之责,但心中另有打算,自然不会真心教导,表面功夫做得滴水不漏,实则对萧启元多有放任。
这日,贺兰茗玉又炖了人参鸡汤,亲自送到萧承煦处理政务的文华殿。她将汤盅轻轻放在案上,柔声道:“承煦,先歇歇吧,喝碗汤再忙。”
萧承煦头也不抬,目光仍停留在奏折上:“谢太后好意,臣不饿。此处是前朝重地,太后常来恐惹非议。还请太后以后以‘摄政王’相称,以免失了礼数。”
贺兰茗玉神色一黯,仍温言道:“我只是见你日夜操劳,既要处理朝政,又要教导启元,实在辛苦,想让你补补身子。你如今是大晟的支柱,万万不能累坏了。”
“臣自有分寸,不劳太后挂心。”萧承煦语气冷淡,“太后请回吧。”
贺兰茗玉轻叹一声,终是转身离去。她明白,对萧承煦不能操之过急,需得从长计议。
与此同时,大雍新都长安渐渐步入正轨。谢执每日早出晚归,苏玉盈则安心打理东宫事务,照顾儿女。
这日傍晚,谢执回府比平日早些。
一进门,便见苏玉盈正教舟舟认字,子宁则在一旁玩耍。夕阳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母子三人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今日怎么回来得这么早?”苏玉盈抬头见他,眼中闪过惊喜。
谢执走到她身边坐下,将子宁抱到膝上:“政务处理得差不多了,便想着早些回来陪你们。”他看向舟舟面前的字帖,温声道:“舟舟今日学了哪些字?”
舟舟指着字帖,一字一顿地念道:“父、王、母、妃。”
谢执欣慰地摸摸他的头:“舟舟真聪明。”
子宁见状,也嚷嚷着要学字。谢执便将她搂在怀中,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苏玉盈看着这一幕,唇角不自觉扬起。这样的平淡日子,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幸福。
晚膳后,谢执陪着孩子们玩耍片刻,待他们睡下后,才与苏玉盈回到寝殿。
烛光下,谢执从怀中取出一卷图纸,铺在案上:“这是新都的规划图,你看看可有什么要改动的?”
苏玉盈仔细看去,只见图纸上详细标注了宫城、街市、官署等布局,规划得井井有条。她指着一处问道:“这里是要建学堂?”
“是。”谢执点头,“我打算在城中兴建官学,让百姓子弟也能读书明理。此外,还要开设医馆、善堂,让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苏玉盈眼中满是赞赏:“殿下思虑周全。”
谢执握住她的手,目光深沉:“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如今四海初定,更需用心治理,方能国泰民安。”
苏玉盈反手与他十指相扣,轻声道:“殿下仁德,必能开创盛世。”
夜色渐深,两人相携歇下。谢执将她揽入怀中,低声道:“等一切安定下来,我便带你去江南看看。听说那里风景如画,你定会喜欢。”
苏玉盈靠在他胸前,轻轻点头:“好。”
窗外明月高悬,静静照耀着这座新生帝都。前路或许还有挑战,但只要同心协力,必能共创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