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洋对话的温度
纽约的晨光穿透落地窗时,Ethan正对着手机皱眉头。微信界面上,林夏发来的红包图标闪个不停,金额显示"¥5.20"。他反复点击"领取"按钮,却总弹出"请设置支付方式"的提示框。
"Ethan,客户到了。"助理敲了敲门。他慌忙把手机倒扣在桌面,玻璃屏映出背后的中式屏风——那是他特意从苏州定制的,檀木上雕刻着《营造法式》里的斗拱纹样。
直到深夜,他才终于研究明白如何绑定信用卡。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片刻,发了个红包过去:"¥13.14"。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刚落,林夏的视频通话就弹了出来。
"陈设计师,开窍了啊?"屏幕里,林夏窝在剪辑室的沙发上,身后堆满线装古籍,《天工开物》的书脊已经磨得起毛。他举着手机转了一圈,镜头扫过墙上贴满的便签:"清明——徽派建筑防潮处理""冬至——北方民居火炕结构"。
Ethan笑出声,转动摄像头展示自己的办公桌。镇纸是块太湖石,电脑壁纸是林夏之前发的西湖雪景,右下角还贴着张便签,用中文歪歪扭扭写着:"白露:饮秋茶,防秋燥"。
"你居然真的记节气?"林夏咬着棒棒糖,眼睛弯成月牙。Ethan摸了摸后颈:"上周按你说的喝了菊花茶,嗓子确实不干了。"他顿了顿,突然切换成中文,"不过...'寒露吃螃蟹',纽约买不到大闸蟹。"
此后的每个深夜,时差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林夏凌晨三点发去拍摄花絮:戴着头灯修复古画的老师傅,手抖却稳当;Ethan则发来建筑模型的3D渲染图,琉璃瓦在虚拟光线下泛着暖光。
这天,林夏在皖南古村拍摄时崴了脚。坐在祠堂台阶上,他给Ethan发了条语音:"完了,明天要拍的榫卯结构...怕是爬不上梁了。"
三分钟后,视频通话响起。Ethan穿着睡衣,身后是乱糟糟的书房,桌上摊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我查了,云南白药要冷藏后用。"他把电脑转向镜头,屏幕上百度百科页面被翻译成英文,重点标着红色批注。
林夏看着屏幕里他熬夜泛红的眼睛,喉咙发紧。镜头突然晃动,Ethan举着手机冲向冰箱,"我买了三瓶,你看——"画面里,云南白药气雾剂在冰格里整齐排列,旁边还躺着盒从唐人街买的膏药。
"笨蛋,又不是囤货。"林夏破涕为笑,镜头转向自己的脚:裹着冰袋,脚边摆着Ethan送的茉莉花茶。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手机屏幕上晕开一片温柔的光斑。
凌晨四点,林夏收到Ethan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他办公桌上多了个中医穴位图,红笔圈着"足三里",旁边写着:"下次见面,我学了推拿。"
窗外,纽约的霓虹仍在闪烁,而万里之外的皖南村落,祠堂屋檐下的铜铃被夜风吹响,像是在回应跨越时区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