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爆发出惊呼,裁判却打出艺术分低分。娇娇下场时听见议论:"她根本在玩!不是真滑冰!"
那晚她抱着噗桑看星星:"噗桑,如果比赛变成搭积木...搭再高也是积木呀。"
转机出现在回国航班上。她邻座的老奶奶突然晕机,娇娇用平板测心率、压穴位、甚至调出《航空医学应急指南》。老人好转后拉着她手:"孩子,你比医生还灵!"
娇娇眼睛唰地亮了。
降落后,她冲进体育总局拍李局长的桌子:"李爷爷!娇娇要学医!"
三个月后,娇娇的日程表多了新项:
周一/三:中医针灸课(已取得穴位模型使用资格)
周二/四:运动康复学(可旁听北体大研究生课程)
周末:社区义诊(主要工作是帮噗桑玩偶贴创可贴)
她的冠军收藏柜旁,新添了"救人记录板":
「帮食堂阿姨治腰痛:成功」
「给门卫爷爷降压:进行中」
「研究龙爸爸膝盖再生术:实验阶段」
某次表演赛,她甚至把金牌熔了做成针灸针,送给队医当生日礼物:"叔叔!这样扎穴位能带冠军能量!"
现在,娇娇依然例行收割金牌,但领奖时总在观察对手的旧伤、裁判的疲态、甚至观众席的轮椅。她的平板里,《赛事价值评估体系》已更新:
「金牌积分:1分」
「帮助他人积分:100分」
「发现新问题积分:1000分」
八岁生日月的最后一天,娇娇在日记画了幅画:无数金牌熔成河流,河上漂着噗桑小船,船头指向远方医院轮廓。
标题是她稚嫩的字迹:
「冠军是路边花,救人是星星呀~」
月光洒进窗,噗桑玩偶的纽扣眼睛反射着银河。或许对这个孩子而言,真正的赛场,才刚刚展开星辰大海。
洛桑冰场的后台通道里,木娇娇蹲在储物柜前,对着满柜金牌发呆。
噗桑玩偶的纽扣眼睛倒映着金灿灿的光,像两潭困倦的湖水。娇娇用小手指拨弄着奖牌,它们相互碰撞发出清脆声响——这声音她听过太多次,已经像呼吸一样平常。
"噗桑,"她小声说,"今天这块和上周瑞士站的好像呀...连绶带颜色都一样。"
玩偶不会回答。但路过的隋文静听见了,心里咯噔一下。
当晚,国乒队训练馆的紧急会议开到深夜。刘国梁投影出娇娇近半年的比赛数据曲线——技术指标持续飙升,但"赛后兴奋度"和"创新尝试意愿"两条线却平缓得像死水。
"这孩子,"李隼教练叹气,"打省队苗子跟削萝卜似的,11:1都不带喘气了。"
"花滑那边更糟,"视频连线里的姚斌揉着太阳穴,"她现在编舞用的都是标准化模板,连失误率都控制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哪是比赛,是流水线质检啊!"
最扎心的是王楚钦手机里的视频。娇娇在某次夺冠后,不是扑向教练庆祝,而是蹲在挡板边用平板计算:"根据概率模型,下站对手强度提升0.3%,需调整发球转速5%..." 她冷静得像在解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