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到货的那天,天文台下了一场冻雨。晨曦抱着沉重的纸箱爬上观测台时,初阳已经拆开了包装,零件在防震泡沫里排列得像星座图谱。
"说明书在第三层。"他的声音混着螺丝刀转动的声响,"德文版。"
晨曦翻出一本皱巴巴的手册,扉页上用红笔画了个箭头,指向某个复杂的电路图:"这部分对应信号接收模块。"字迹是初阳的,但墨色已经褪成了淡褐色——显然是他很久前就做的标注。
窗外的雨丝斜打在玻璃上,形成不断变化的干涉条纹。初阳调试示波器的手指很稳,但晨曦注意到他的小指在每次旋钮转动到特定角度时都会轻微颤抖——这是连续熬夜导致的手部神经疲劳,医学上称为"鼠标手"。
"频率范围调到了1420.406MHz。"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氢原子谱线,宇宙中最稳定的信号。"
示波器突然爆发出刺耳的噪声,一条杂乱无章的波形占据了整个屏幕。初阳迅速调整增益,噪声中渐渐浮现出规律的脉冲——三短一长,正是35721小行星的特有信号。
"等等。"晨曦突然按住他的手腕,"背景里有东西。"
将噪声放大十倍后,频谱仪显示出极其微弱的二次谐波。波形与主信号完全一致,但相位差了180度,像是照镜子般的倒影。
"回声?"初阳的钢笔悬在记录本上方,墨水滴在纸上形成一个完美的圆。
"不,是干涉。"晨曦指向时间轴,"延迟刚好是1.25秒,正好是信号从地球到月球往返的时间。"
两人同时转头望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云层缝隙间露出一弯朦胧的月牙。初阳的眼镜片上倒映着显示屏的蓝光,镜框边缘的"1.25/1.25"字样在暗处微微发亮。
"月球反射实验。"他翻出一张老照片,上面是阿波罗11号留在月面的激光反射器,"但我们的信号强度太弱,理论上不可能......"
示波器突然安静下来。在两次脉冲之间,背景噪声里浮现出一段新的波形——不再是数字编码,而像是某种模拟信号。当初阳切换到音频输出时,扬声器里传出一个失真的女声:
"...测试...1...2...3..."
晨曦的笔记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那是她自己的声音,来自三个月前在天文台调试设备时的随口计数。
"这不可能。"她捡起笔记本,纸张上还留着上周记录的轨道参数,"除非..."
初阳已经调出了那天的监控录像。画面显示晨曦站在射电望远镜前,而初阳正在调整录音设备。当她说出"测试123"时,麦克风指示灯确实亮了一瞬。
"信号泄露。"他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时间码,"我们那天用的频率恰好是1420MHz的谐波。"
雨后的月光突然变得明亮。晨曦望向窗外,发现云层散开后,35721 Chenxi-Chuyang正好运行到月球附近的天区。这个巧合让她想起初阳笔记本上的那句话:"当两个频率相遇,噪声也会成为信号。"
初阳拆下变频器的外壳,露出里面复杂的电路板。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用铅笔圈出一个损坏的电容:"这里应该加装屏蔽层。"
他的维修手法娴熟得不像高中生,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工程师。晨曦想起MIT邀请函上特别提到的"射频电路设计"特长,突然明白了什么。
"你早就知道会有干扰?"
"只是假设。"初阳换上一颗银色的新电容,"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任何开放电路都会......"
他的话被示波器突如其来的蜂鸣打断。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极度清晰,脉冲间隔精确到毫秒级。更惊人的是,背景噪声里出现了第三层信号——不再是回声或干扰,而是一段陌生的数学序列:2,3,5,7,11,13...质数数列,但到17之后突然变成了4,8,15,16,23...
"这是......"晨曦皱起眉头。
"《迷失》里的数字。"初阳的嘴角微微上扬,"我上周刚把这部剧存进天文台的媒体库。"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笑出声来。窗外的35721 Chenxi-Chuyang已经移出视场,但它的信号仍在持续。初阳将这段奇怪的干扰波保存为音频文件,命名为"噪声中的礼物"。
凌晨三点十四分,当初阳关上设备准备离开时,晨曦突然指向频谱仪:"看,信号强度提升了7%。"
这个数字让初阳停下脚步。7是他的幸运数字,也是晨曦在数学竞赛中常用的神奇系数——任何解不开的题乘以7再重算,总会找到新思路。
"知道射电天文学第一法则吗?"他锁上器材室的门,钥匙在锁孔里转动了314度才卡住,"最珍贵的发现往往藏在噪声里。"
走廊的声控灯随着他们的脚步声渐次亮起。晨曦抱着那本德文说明书,封底上初阳多年前写下的笔记依然清晰:"当所有频道都沉默时,试着聆听自己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