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的穹顶缓缓开启,露出七月灿烂的星空。晨曦调整着射电望远镜的仰角,金属齿轮发出熟悉的咔嗒声——这个声音在过去一年里,已经成为她生活中最恒定的背景音。
MIT的夏校已经开始两周。此刻的波士顿应该是上午十点二十六分,初阳或许正坐在Haystack天文台的实验室里,调试那台他们一起改装过的接收器。晨曦看了看手表——初阳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表盘不是数字,而是实时显示的35721 Chenxi-Chuyang轨道位置。
"信号强度93%。"身旁的学弟读出频谱仪数据,"但今天有太阳风干扰。"
晨曦点头,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挂在脖子上的晶体谐振器。这是初阳临行前改装的"量子纠缠态"接收器,理论上能减少26分钟的通讯延迟。虽然物理学上不可能,但这个浪漫的假设成了天文社的保留笑话。
"开始了!"学妹突然指着显示屏。
频谱仪上的噪声突然变得有规律起来,三短一长的基本脉冲中,夹杂着新的频率成分。晨曦调大音量,扬声器里传出一段钢琴声——是肖邦的《夜曲》,但演奏风格明显不是初阳那种机械般的精准,而是带着人性化的弹性速度。
"他在MIT找了钢琴家合作?"学弟好奇地问。
晨曦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打开去年今日的录音文件,将两段音频导入分析软件。波形图在屏幕上并列展开,像两条相互缠绕的星轨。
"不是新录的。"她指着频谱特征,"这是去年双子座流星雨那晚,电离层反射信号里的版本。"
但奇妙的是,当初阳在4.3光年外重播这段录音时,他加入了实时的心跳监测数据——每次节拍变化都对应着他的脉搏频率。两个跨越时空的版本在软件里完美同步,形成新的干涉波纹。
学妹突然惊呼:"看这个!"
在《夜曲》的间奏部分,频谱仪捕捉到一组陌生的数学序列:2, 3, 5, 7, 11, 13...质数数列,但在17之后突然变成了4, 8, 15, 16, 23, 42...
"《迷失》的数字?"学弟皱眉,"这算什么暗号?"
晨曦却突然笑出声来。她打开抽屉,取出去年冬天初阳留在这里的磁带盒。在标着"紧急情况备用"的那卷磁带里,藏着同样的数字序列——那是他们熬夜维修设备时,为了保持清醒玩的解密游戏。
"他在说......"晨曦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们的信号穿越了所有噪声。"
当《夜曲》播放到尾声时,接收器突然切换到实时模式。初阳的声音穿越1.5亿公里的太空,带着轻微的失真:"测试...1...2...3..."
这个开场白让天文社全体成员都愣住了——和一年前晨曦第一次操作设备时的试音一模一样。但紧接着,初阳说出了下半句:
"时延...26分钟...但相位...同步了..."
频谱仪上的两条波形此刻完美重合,就像双星系统在漫长运行后终于达到的轨道共振。学弟们忙着记录数据时,晨曦从口袋里掏出那个金属小盒——初阳临行前给她的"量子纠缠"发射器。按下隐藏按钮后,盒子里传出她提前录好的一句话:
"信号接收良好,这里永远是最近的观测站。"
窗外的木星正升到天顶。35721 Chenxi-Chuyang此刻运行到近日点,成为夜空中最亮的小行星。当初阳的下一段信号传来时,背景音里能清晰听到Haystack天文台的老旧空调声——和三中这台简直是同一型号的嘈杂。
"知道最浪漫的是什么吗?"学妹突然说,"即使相隔光年,你们还是在用同样的破设备。"
全社哄笑中,晨曦看向记录本。初阳的笔迹还留在最后一页,那是他出发前夜写下的计算:
"当v接近c时,
t'=t√(1-v²/c²)
但爱是不变量。"
频谱仪持续接收着来自两个天文台的混合信号,在屏幕上画出纠缠的波纹。此刻的波士顿是上午十点五十九分,初阳可能正望着实验室窗外的查尔斯河。而在这里,晨曦伸手调整天线角度时,晶体谐振器在月光下微微发亮——金属表面刻着的经纬度坐标,永远指向这个他们共同命名过星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