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离开的第127天,35721 Chenxi-Chuyang抵达远日点。
晨曦在三中天文台的屋顶调整天线角度时,波士顿正值凌晨。金属支架在盛夏的阳光下烫得吓人,她不得不戴着手套操作。初阳改造的射电接收器比学校原装的灵敏许多,此刻正将信号实时投射到平板电脑上——波形图上,代表35721的绿色脉冲与背景噪声形成鲜明对比。
"信噪比提升62%。"耳机里传来初阳的声音,经过2600毫秒的延迟,"你那边温度太高,晶体谐振器需要降温。"
晨曦望向显示屏角落的小窗。视频通话画面里,初阳的MIT宿舍墙上贴着熟悉的轨道图,床头挂着那件深蓝色天文社社服。他的头发比离开时长了些,眼镜也换了新款式,但右眼尾那颗淡褐色的痣依然清晰。
"已经加了散热片。"晨曦将冰袋贴在接收器外壳上,金属表面凝结的水珠沿着刻痕流淌,勾勒出三中的经纬度坐标,"今天电离层很安静。"
耳机里传来键盘敲击声,接着是初阳调整设备的细微响动。当信号传输恢复时,波形图突然出现规律波动——不再是35721固有的脉冲,而是一段晨曦从未见过的编码序列。
"新实验?"她放大频谱。
"量子密钥分发。"初阳的声音带着实验室特有的回音,"用35721作为中继站。"
平板电脑上跳出一组不断变化的数字。晨曦立刻认出这是BB84协议的变体——初阳在离开前最后一周研究的课题。当时他们用天文台的激光笔演示过原理,但将整个小行星变成量子信标,这远远超出了高中天文社的范畴。
"现在看光学接收器。"初阳说。
晨曦转向另一台设备。原本用于观测恒星光谱的CCD相机被改装成量子信号接收端,此刻显示屏上闪烁着微弱的红色光点——来自初阳实验室的850纳米激光,经由35721表面的尘埃反射回地球。
"每秒10个光子。"她读出计数器数据,"符合泊松分布。"
"足够传递1.58比特/秒。"初阳的镜片上反射着MIT实验室的蓝光,"我编写了新的编码字典。"
传输过来的文件在平板电脑上展开,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指南。晨曦的手指停在某一页——初阳将她的圆规照片与汉明码结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纠错系统。在示意图边缘,他画了个微笑的简笔画,笔触比往日潦草,却莫名生动。
天文台的门突然被推开。现任社长抱着新到的《天体物理期刊》走进来,看到显示屏时吹了声口哨:"你们真把那个小行星变成QQ了?"
晨曦的耳根发烫,但初阳的声音通过延迟传来,冷静如常:"理论上,任何具有稳定轨道的天体都可以作为通信中继。"
社长离开后,信号突然变得不稳定。晨曦调整增益时,无意间切换到音频模式——背景噪声中,隐约传来初阳实验室的环境音:学生的讨论声、仪器嗡鸣,以及……肖邦的《夜曲》。正是去年冬天他们通过35721反射信号接收到的同一首。
"你在听这个?"
耳机里沉默了两秒——对光速通信而言已算奢侈。"实验室的公共播放列表。"初阳的回答同样经过精确计算,"但确实是我添加的曲目。"
太阳西斜,接收器外壳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当初阳那边进入深夜,他传来最后一条信息:"明天同一时间,测试偏振编码。记得带第17号磁带。"
关闭设备前,晨曦取出那卷标着"EP.17"的微型磁带。对着夕阳转动时,她发现磁带外壳内侧刻着极小的字:
"当两颗星辰彼此锁定,
连宇宙噪声也会成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