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的穹顶在暮色中缓缓开启,金属轨道发出五年未变的摩擦声。晨曦站在观测椅上,指尖拂过控制台边缘——那里刻着一道几乎被磨平的刻度线,记录着2018年夏天某个少年的身高。
"频率校准完成。"AI助手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正在接入MIT射电阵列节点。"
全息投影在空气中交织出复杂的星图,35721 Chenxi-Chuyang的实时位置闪烁着蓝光。它正在近地点附近运行,轨道参数与五年前的计算结果相差不超过0.7%。
晨曦的白大褂口袋里,金属小盒随着她的动作轻轻作响。盒子里是初阳留下的第十二卷磁带,标签上写着"EP.12-最终回",但从未被放入播放器。
"信号延迟17秒。"AI报告道,"检测到载波频率1420.406MHz。"
扬声器里传来宇宙的杂音,像是遥远的潮汐。突然,噪声中出现规律的脉冲——三短一长,停顿,再两短两长。这个节奏让晨曦的手悬在半空,试管里的咖啡微微晃动。
"这不是35721的编码。"她调大增益,"来源分析?"
"MIT Haystack天文台,发射时间今日08:17UTC。"
全息影像切换成地球另一侧的监控画面:初阳站在巨大的射电望远镜下,左手握着熟悉的金属小盒,右手在平板上快速滑动。他的眼镜换成了智能镜片,镜框边缘依然刻着"1.25/1.25"的字样。
"知道量子纠缠最残酷的是什么吗?"初阳的声音突然从扬声器里传出,带着17秒前的余温,"是当你测量这边的粒子时,会永远改变那边的状态。"
晨曦的咖啡杯在控制台上留下一个环形印记。她输入解密协议,信号中的隐藏层渐渐浮现——不是科学数据,而是一段钢琴录音。肖邦的《夜曲》,降E大调,Op.9 No.2,与五年前流星雨之夜接收到的片段严丝合缝。
AI突然发出提示音:"检测到次级信号,调制方式与35721历史记录匹配。"
频谱仪上跳出熟悉的波形——质数数列的编码,但到17之后,数字变成了4,8,15,16,23...正是当年初阳开玩笑说的《迷失》彩蛋。
"你还在用噪声传密码。"晨曦对着空气说道,知道自己的声音要等17秒才能抵达地球另一端。
全息影像里的初阳突然抬头,仿佛透过时空听到了什么。他取下眼镜擦拭的动作和高中时代一模一样,后颈处露出一小块未消退的晒痕。
"其实..."他的声音在信号干扰中变得断续,"这些年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存在晶体谐振器的..."
一阵太阳风干扰切断了传输。当信号恢复时,初阳已经走到另一个机位,手里拿着拆解开的金属小盒。电路板上多了一个微型投影装置,在墙上投出三中天文台的内部结构图。
"记得我们改装过的接收器吗?"他的指尖划过投影,"每天凌晨3点14分的自动开机,不只是为了接收..."
晨曦突然冲向角落的老旧设备。灰尘被拂去后,露出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接口——与她口袋里金属小盒完美匹配的插槽。
"播放EP.12。"她说。
磁带转动的声音像是时光倒流。最先响起的是初阳的呼吸声,接着是铅笔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响。2018年7月2日,他在录音里轻声说:
"明天就要飞波士顿了。我算过35721的轨道,等它下次回归时..."
背景音里突然插入晨曦的声音:"初阳!社长说今晚有英仙座流星雨!"
磁带在此处中断了0.7秒,仿佛录音的人突然转头。当声音恢复时,初阳的语调变得柔软:"...我们会同时在最佳观测位置。"
全息影像里的初阳正在调试设备,白大褂袖口露出腕表——不是昂贵的研究员标配,而是当年那个自制天文表,表盘上的星座图已经模糊不清。
"对了,"磁带里的初阳继续说,"MIT的宿舍正对射电望远镜阵列。每天17点..."
信号在此刻再次中断。AI提示道:"检测到35721进入近地点窗口,信号强度提升300%。"
晨曦抬头看向穹顶。那颗被他们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天顶闪烁,而地球另一端的初阳也同时仰头——17秒前的身影与此刻的现实重叠,像一对终于结束相互绕转的双星。
"知道人类最早接收到的宇宙信号是什么吗?"初阳的声音从磁带和实时信号里同时传来,形成奇妙的回声。
"是当第一个人抬头望天时,"晨曦轻声回答,"而星星也在看他。"
全息影像突然切换成实时通讯模式。延迟消失了,初阳的脸清晰地浮现在空气中,眼镜片上反射着Haystack天文台的巨型天线。
"不,"他笑了,眼角浮现出五年前那个少年才有的纹路,"是当两颗星星同时发光,即使相隔光年,也能在宇宙的幕布上投下同一个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