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天文台的穹顶在暮色中缓缓开启,金属齿轮的摩擦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晨曦站在观测椅上,手指拂过那台已经积灰的射电接收器——十七年过去,它的外壳上仍留着初阳当年刻下的频率值:1420.406MHz。
"妈妈!"小女孩踮脚指着显示屏,"这个红点在闪!"
晨曦蹲下身,看着女儿手指的方向。频谱仪上确实有个微弱的信号,波形与35721 Chenxi-Chuyang的脉冲特征完全吻合,但强度只有当年的千分之一。
"这是爸爸的星星。"她调整增益旋钮,老旧的设备发出嗡鸣,"它每三年七个月回来一次。"
小女孩的辫梢系着π形发绳——和初阳当年那枚吊坠一模一样。当她爬上观测椅时,书包里掉出一本《少儿天文入门》,扉页上写着"祝小星,7岁",笔迹是初阳特有的工整体。
信号突然变得清晰。扬声器里传出熟悉的脉冲节奏,但这次夹杂着某种新的谐波。晨曦戴上耳机,在噪声深处捕捉到一段钢琴旋律的变奏——还是那首《夜曲》,但多了几个当年没有的音符。
"爸爸在弹琴吗?"祝小星睁大眼睛。
晨曦望向窗外。黄昏的第一颗星刚亮起,那是木星,此刻正与35721小行星处于同一方位。她翻开初阳留下的笔记本,最新一页的日期是昨天,上面画着地球与MIT的连线,中间标着"已完成"三个字。
"这是爸爸的计算。"她指着页脚的公式,"他证明了即使相隔光年,量子噪声里也能藏住信息。"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向频谱仪:"看!图案变了!"
显示屏上的波形不再杂乱,而是组成一个完美的爱心函数曲线。在曲线最高点,有个几乎不可见的亮点——放大后显示是段加密音频,时长刚好3分14秒。
晨曦的手有些抖。当她点击播放时,接收器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清晰信号。先是沙沙的空白,然后传来初阳的声音,年轻得像是穿越时光:
"测试...1...2...3...这里是初阳,在35721 Chenxi-Chuyang的轨道远端点..."
背景音里有MIT实验室特有的设备嗡鸣,还有波士顿港的海浪声。但最清晰的是钢琴的即兴演奏,音符间隙中,成年初阳的呼吸声近在耳畔。
"...根据量子通讯理论..."录音里的初阳顿了顿,"...如果两个观测者共享同一组量子态..."
祝小星突然拽晨曦的袖子:"妈妈!看天上!"
一颗异常明亮的"流星"正划过黄昏,拖着蓝绿色的尾迹。但它的移动太慢,太规则——晨曦瞬间明白,那是初阳参与设计的量子通讯卫星,此刻正在低轨道释放纠缠光子。
录音还在继续:"...那么无论相隔多远..."初阳的声音染上笑意,"...我们都能..."
信号在这里中断。但频谱仪上跳出一行新信息:实时视频请求,来源显示为"MIT-Q-Lab"。
当晨曦点击接受时,观测台的老投影仪突然亮起。画面里的初阳站在满墙设备前,鬓角已有零星白发,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少年时代。他身后的黑板上写满公式,中央是醒目的标题:"跨轨道量子通讯实验——致C.X."
"成功了。"视频里的初阳举起一块晶体谐振器,外壳上刻着三中天文台的坐标,"噪声里的信号,延迟终于降到1秒以内。"
祝小星凑近屏幕,突然指着初阳身后:"爸爸的书架!"——那里摆着十几个金属小盒,每个都标着年份,从2023一直到2040。
"小星。"初阳对着镜头微笑,"数数看有多少个盒子?"
"十七个!"小女孩不假思索。
"错。"初阳变魔术般从口袋掏出最新的一盒,"是十八个。因为..."
他的视线穿过屏幕,与晨曦的目光相遇。
"...因为量子纠缠不需要等待光速。"
投影熄灭的瞬间,真正的初阳推开了天文台的门。他怀里抱着台崭新的量子接收器,机身还贴着NASA的运输标签。十七年岁月在他眼角刻下细纹,但当他看向晨曦时,那双眼睛依然倒映着当年双子座流星雨的光芒。
"我回来了。"初阳轻声说,声音与录音完美重合,"带着所有噪声里的信号。"
祝小星欢呼着扑过去。当初阳单手抱起女儿时,晨曦看见他另一只手里攥着张老照片——2003年天文台里,两个高中生并肩站在射电望远镜前的背影。
窗外的"流星"此刻划过天顶,在黄昏中留下淡蓝色的轨迹。接收器屏幕上,35721 Chenxi-Chuyang的信号强度突然飙升,波形化作一条完美的正弦曲线——就像十七岁那年,他们在草稿纸上画过的无数函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