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的穹顶缓缓开启时,晨曦听见熟悉的齿轮声——和七年前一模一样。35721 Chenxi-Chuyang小行星今晚将达到近地点,这是它被命名后的第一次回归。
她调试着那台老旧的射电接收器,指尖下的旋钮已经磨出了金属原色。晶体谐振器依然在工作,尽管指示灯比记忆里暗了许多。当初阳离开去MIT那年,他们约定用这个频率保持联系,而今天,这颗承载两人名字的小行星终于完成了它的第一个完整公转周期。
"信号强度97%。"身旁的实习生惊讶地说,"教授,这设备居然还能用?"
晨曦微笑不语。示波器上的波形逐渐清晰,三短一长的脉冲依旧准时,但背景里多了新的谐波——像是某种加密的附加信息。她打开电脑上的解码程序,这是初阳去美国前写的,算法基于他们高中时发明的质数密码。
"有东西在干扰信号。"实习生指着突然活跃的频谱图。
那不是干扰。晨曦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波形模式——和初阳当年在磁带里藏《夜曲》的手法如出一辙。她戴上耳机,电流杂音中渐渐浮现出钢琴旋律,还是那首降E大调《夜曲》,但中间混入了新的音符。
实习生忙着检查天线,没注意到晨曦突然泛红的眼眶。在旋律第37秒,一个熟悉的嗓音切入音频:
"测试...1...2...3..."
是初阳。声音比记忆里低沉了些,带着MIT实验室特有的回响。接着是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钢笔写字的摩擦,最后一声轻笑——和高中时解出难题时的节奏分毫不差。
"教授!"实习生突然喊道,"收到MIT射电阵列的联络请求!"
屏幕跳出来自海斯塔克天文台的视频窗口。画面里的初阳穿着深蓝色衬衫,左胸口袋别着那枚π形徽章。他身后的黑板上写满公式,角落里画着35721的轨道计算,旁边标注:"近地点:今晚23:17"。
"晶体谐振器还在工作?"他的声音通过星际互联网传来,延迟只有1.3秒。
晨曦举起那个随身携带的金属小盒,表面刻着的三中坐标已经磨得发亮:"每天凌晨3点14分,从没间断。"
初阳的眼镜片反射着实验室的蓝光,但晨曦依然能看清他眼角的细纹——比七年前深了些,笑起来却还带着少年时的轮廓。他调整摄像头,露出身后一台改装设备:两个并联的晶体谐振器,外壳上刻着三中天文台的经纬度。
"知道量子纠缠最神奇的是什么吗?"初阳的声音突然变轻,"即使相隔光年,测量一个粒子..."
"...会立即影响另一个。"晨曦接上下半句,手指无意识抚过接收器的刻痕。
实习生识趣地退出观测室。当初阳的脸庞在屏幕上放大时,晨曦发现他鬓角有了第一根白发,而他的目光依然和十七岁那年一样,专注得像在观测某个遥远星系的核心。
"我申请了紫金山天文台的访问学者。"他突然说,"下个月启程。"
示波器上的波形突然剧烈波动。35721 Chenxi-Chuyang此刻正划过近地点,它的信号穿过七年时光,带着宇宙尘埃的气息抵达地球。在背景噪声里,晨曦分明听到一段新的录音——是高中那年他们在天文台躲雨时,初阳悄悄录下的雨声。
"航班号CA982,"初阳推了推眼镜,"预计到达时间..."
"7月3日14时28分。"晨曦轻声说,"和当年图书馆相遇同一个时刻。"
视频窗口突然卡顿,但音频依然清晰。初阳的钢笔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像极了那个雪夜里调试设备时的动静。当画面恢复时,他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观测日志No.7》的续集,扉页上写着:
"当双星完成一个轨道周期,
它们会比出发时靠得更近。"
窗外,35721 Chenxi-Chuyang的星光穿透云层。接收器打印纸带上,脉冲信号渐渐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圆——就像多年前初阳用圆规在课桌上刻下的双星轨道,只是这一次,两条轨迹已经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