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后的天文台,自动穹顶缓缓开启的机械声惊醒了打盹的值班员。已经白发苍苍的晨曦放下手中的老式晶体谐振器,那台初阳当年改造的设备如今陈列在博物馆,而此刻她耳边挂着的,是最新款的量子通讯耳机。
"教授,35721即将进入最佳观测窗口。"年轻的助手轻声提醒。
晨曦的手指在全息控制台上轻点,调出的轨道图与六十年前初阳手绘的那张完美重合。只是现在,这颗被命名为"晨初星"的小行星轨迹旁,多了密密麻麻的注释——从2047年第一次载人探测,到2073年建立的永久观测站。
耳机里突然传来沙沙声,接着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地面站,这里是晨初观测站。今日太阳风指数1.2,信号传输延迟0.017秒。"
即使经过六十年的星际通讯,初阳的声音依然带着那种独特的频率特征。晨曦的量子耳机自动过滤掉宇宙噪声,将他的呼吸声也清晰传递——这是他们年轻时研究的量子纠缠通讯技术的最终形态。
"收到。"晨曦调整着射电望远镜的指向,"今天要听什么?2077年的双子座流星雨录音,还是..."
"老规矩。"初阳的声音带着笑意,"EP.314。"
全息屏亮起,播放的是他们高中时代用那台老旧接收器录制的第一段有效信号。经过量子修复技术处理,六十年前的电磁噪声中,隐约能听见年轻时的晨曦说"这颗星星好美",以及初阳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最新数据很有趣。"初阳传输来一组光谱,"35721的伴星轨道偏移了0.0003角秒,正好对应我们当年计算的引力波衰减模型。"
晨曦的智能手环微微震动,显示她的心率出现熟悉的波动模式——这是六十年来每次听到初阳谈论轨道力学时的生理反应。手环内侧刻着"1.25/1.25",数字已经磨损得几乎看不清。
"对了,"初阳突然说,"今天整理旧物时,找到了这个。"
全息投影中浮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观测日志No.7》。当画面翻到最后一页时,晨曦看见年轻的初阳在六十年前写下的字迹: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距离超过4.3光年,
请记住,
在1420.406MHz这个频率上,
永远有个谐振器为你振动。"
观测台的窗外,真实的35721 Chenxi-Chuyang正划过夜空。它现在不再只是个小行星,而是一个充满量子通讯中继站的人工天体,像永恒的纪念碑悬浮在轨道上。
"明天见?"初阳问,这是他们每天结束通话时的固定问题。
"明天见。"晨曦回答,尽管按照相对论,位于小行星带的初阳的时间流速比地球慢0.000017秒。
关闭通讯后,晨曦从抽屉里取出那对铜制圆规。经过半个多世纪,金属表面已经氧化发暗,但"C"和"Y"的刻痕依然清晰。当她将圆规放在星空投影下时,两个指针的影子正好指向今夜35721在天空中的位置。
年轻的助手好奇地问:"教授,你们当年是怎么想到用这么原始的方式..."
"因为所有高级的通讯方式,"晨曦微笑着调整圆规角度,"都比不上一个永远为你保留的频率。"
窗外的"晨初星"正好运行到天顶,它的光芒穿过大气层,在圆规的金属表面投下一个小小的光斑,就像六十年前那个雪夜,初阳的π形吊坠反射的微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