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冬天比初阳计算的更冷。
MIT射电天文实验室的玻璃窗上结着冰花,初阳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最后一行代码。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清晰——那是来自35721 Chenxi-Chuyang的信号,经过4.3光年的星际尘埃,依然保持着三短一长的特征脉冲。
"信噪比提升了19%。"他对实验室的同伴说,同时悄悄瞥向腕表。改装过的表盘不再显示时间,而是地球自转的实时角度——这个角度决定三中天文台此刻是否朝向35721的方向。
回到公寓时,书桌上的金属罐已经空了十一卷磁带。初阳取出最后一卷,标签上写着"EP.12",背面是晨曦上周发来的坐标:三中天文台新安装的量子接收器位置。
录音键按下时,窗外的雪停了。初阳对着麦克风沉默了三秒——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代表即将传送重要数据。随后他翻开笔记本,念出一串轨道参数:"近日点修正量0.003AU,倾角变化+0.12度......"
这些枯燥的数字里藏着只有晨曦能解码的信息。当初阳念到第七个参数时,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以及,波士顿的纬度是42.36°N。"
磁带缓缓转动,记录下这个与天文毫无关系的数字。因为三中的纬度是32.04°N,两者相差10.32度——正好是35721 Chenxi-Chuyang轨道倾角的余角。
录音结束后,初阳从抽屉取出一个晶体谐振器。这是晨曦去年送他的那个,现在外壳上多了几道刻痕:每道代表一次成功接收到的信号。当他将谐振器贴近耳边时,里面传出熟悉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中文的只言片语——那是三中天文台的背景噪音,被量子接收器放大后跨越半个地球传来。
窗外的树枝突然轻敲玻璃,节奏竟与35721的脉冲信号莫名相似。初阳推开窗,寒风裹着雪花涌入,同时进来的还有手机的通知音——晨曦发来一张频谱图,背景噪声中隐约可见规律的波纹。
"听到树枝敲窗了吗?"消息紧接着跳出来,"像不像EP.7里你录的摩斯密码?"
初阳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看向窗外,雪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几行脚印,蜿蜒成sin函数的形状。这太像晨曦的风格——她总爱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证明,即使相隔万里,他们的思维依然同频共振。
书桌上的日历显示距离毕业还有47天。初阳在当天的格子里画了个小火箭,旁边写着:"Δv=7.9km/s,足够返程。"
磁带机自动倒带的嗡嗡声中,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三中天文台的实时监控画面——晨曦正调试着那台老旧的射电望远镜,她的马尾辫比四年前短了些,但解方程时咬笔帽的习惯一点没变。
当初阳将音量调至最大时,实验室的量子接收器突然捕捉到一段新的频率。不是来自35721,而是更近的地方——三中天文台的屋顶,有人用激光笔将摩斯密码打在云层上,绿光穿透波士顿的雪夜,在初阳的窗前地板上投下闪烁的光斑:
"--. --- --- -.. -... --- -.-- ."
(GOODBOY)
初阳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一颤。墨迹晕染开来,恰好覆盖了四年前写下的那句话:"即使光速有限......"
而现在,在星际尘埃与城市灯火之间,某种比电磁波更快的通讯方式已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