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的屋顶覆满初春的薄霜,晨曦的脚步声在金属楼梯上荡出细碎的回音。35721 Chenxi-Chuyang即将结束远日点的旅程,这是它半年来第一次回到近地轨道。
接收器的晶体谐振器表面结着水珠。晨曦调试设备时,发现初阳留下的笔记本还摊在原来的位置,纸页边缘已经微微卷曲。最新一页记录着MIT射电望远镜的坐标,旁边画着个奇怪的电路图——两个谐振器之间画着虚线,标注"量子隧穿?"
"信号强度恢复89%。"扬声器里突然传出初阳的声音,带着12毫秒的延迟,"波士顿现在是凌晨四点零六分。"
晨曦的指尖悬在控制面板上方。这个声音不是录音,而是实时传输——初阳显然黑进了三中的接收系统,就像他曾经用茶杯波纹偷测她的手机密码那样。
"你那边下雪了吗?"她对着麦克风问,眼睛盯着信号延迟计时器。
"正在下。"初阳的呼吸声混着电流杂音,"雪花是六角柱晶体,降落速度0.8米每秒。"
频谱仪突然跳动,主频段两侧浮现出对称的谐波。晨曦放大波形,发现那竟是《小星星》的旋律片段,但每个音符都被拉长到不可思议的17秒——和半年前他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信号时一模一样。
"我改装了实验室的He-3制冷器。"初阳的声音忽远忽近,像隔着某种介质,"现在能捕捉到1.2K的宇宙背景涨落。"
晨曦的视线落在窗外的樱花树上。去年春天,初阳曾在这棵树下用激光笔教她识别昴星团。此刻树梢上积着薄雪,偶尔被风吹落几片,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
接收器打印纸缓缓吐出新的频谱图。在1420.406MHz的主峰旁,晨曦发现一组微弱的脉冲——不是35721的编码,而是更私密的节奏:三下心跳,停顿,再两下。这是他们高二那年发明的暗号,代表"一切正常"。
"看到附波了吗?"初阳问,背景音里传来MIT实验室特有的设备嗡鸣,"我用约瑟夫森结做了量子噪声放大。"
晨曦的钢笔在记录本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当初阳开始用专业术语掩饰情绪时,通常意味着他在紧张。果然,频谱仪下一秒突然捕捉到一段高频震荡——这是人手颤抖导致的设备波动,换算成生理数据相当于心率128次/分。
"晶体谐振器。"晨曦突然说,"你还带着吗?"
扬声器里传来衣物摩擦的声响,接着是金属碰撞的清音。当初阳将MIT那端的谐振器贴近麦克风时,晨曦这边的接收器突然爆发出强烈共振,将背景噪声全部滤除。在突如其来的寂静中,35721 Chenxi-Chuyang的信号清晰得如同耳语。
"知道我今天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什么吗?"初阳的声线终于放松下来,"船尾座V的爆发余辉,光谱型和你说过的那颗..."
"KIC 9832227。"晨曦接上他的话,同时调整接收器仰角,"2017年预测会相撞的那对双星。"
窗外的雪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接收器面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晨曦突然意识到,此刻初阳在波士顿看见的星光,其实和她头顶这片天空属于同一片银河——只是视角旋转了47度,就像他们各自持有的那对晶体谐振器,本质上是同一块石英的不同切面。
"下周的英仙座流星雨。"初阳的声音混着键盘敲击声,"我编写了自动记录程序,文件名用你的生日加密。"
频谱仪上的谐波突然增强,形成两个完美对称的峰峦。晨曦看着信号强度计攀升到95%,突然明白初阳这半年在做什么——他不仅接收着35721的信号,还在用MIT的射电阵列向它发送新的编码,就像在宇宙中编织一张无形的网。
"晶体需要定期消磁。"初阳突然说,背景音里响起实验室的关门警报,"每周四下午三点。"
这是他们约定的维护时间。晨曦的钢笔在记录本上画了个星号,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像远处那颗正在回归的小行星。当初阳的呼吸声随着信号衰减渐渐消失时,接收器突然自动打印出最后一页频谱——在1420MHz的主峰旁,有人用噪声波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