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旋转变化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连续17个球都打在对手同一个薄弱点!】
当赛事进行到四强阶段,六个组别的奖牌争夺战变成了翎动内部教学赛:
U13男单决赛是林风对林云;
U15女单决赛是陈小雨对战另一位翎动队员;
连混双决赛都成了翎动队内战!
观众席上的各省教练集体沉默。有人偷偷拍下比赛视频传回省队,附言:"建议直接研究怎么抢剩下一个铜牌名额。"
最惨的是某传统强省,他们U18的王牌选手哭着给教练打电话:"明年能不能送我去翎动集训?自费也行!"
就在所有人以为翎动要包揽所有金牌时,16岁的李锐突然宣布退出U18决赛。
"我把机会留给队友,"他平静地解释,"我想试试成年组的比赛。"
第二天,他出现在北京市业余乒王争霸赛现场——这项素有"民间全运会"之称的赛事,常年有省队退役选手参与。
当这个身高才1米7的少年一路杀进四强时,全场观众都坐不住了。他的对手是前国家队队员、现年38岁的老将郭强。
"小朋友,"郭强赛前还笑着调侃,"叔叔可不会手下留情。"
李锐只是礼貌鞠躬:"请多指教。"
比赛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4:2,李锐用完全不同的战术体系击败了老将。
郭强赛后擦着汗感叹:"他每个球都打在我最难受的点上...这真的只是16岁?"
随着翎动队员们横扫各大赛事的消息传开,那座神秘的"翎动领先训练基地"彻底封神。
各省队纷纷发函询问:"能否有偿组织集训?"
民间俱乐部疯狂打电话:"求开放参观通道!"
甚至某高校科研团队提交申请:"希望研究训练基地的空气成分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最夸张的是,某知名体育杂志派出记者团队,在基地外围蹲守三天后发表了《探秘东方乒乓圣地》的长文:
"我们通过长焦镜头观察到,基地屋顶的太阳能板面积是常规训练馆的五倍;
每小时有专用冷链车运送新鲜食材;
甚至拍到疑似运动科学诺奖得主的身影..."
木鸾归看到报道时正在喝咖啡,差点呛到:"那明明是食堂张大爷遛弯!"
王楚钦看着比赛录像喃喃自语:"小雨这板反手拧拉...怎么好像比我还稳?上次比赛还没达到这种程度呢!"
梁靖崑对比着数据报告:"李锐的肌肉激活效率是我的1.5倍……我要开始减脂增肌了!"
孙颖莎更直接,跑去问木鸾归:"鸾归!我能不能申请回炉重造?"
最受冲击的是教练组。刘国梁看着技术分析图久久沉默,最后对李隼说:"我们的青训体系,该彻底升级了,不然二队都要被反超了。"
那天下午,国家队全体会议的主题变成了:"如何向翎动学习科学化训练"。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少年们却显得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