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的会议厅穹顶垂落水晶灯,江淮之站在后台,望着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纪录片片段——向瑶在塔国废墟中半跪着为儿童包扎伤口,白大褂沾满尘土,却始终用带着笑意的声音安抚哭泣的孩子。他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西装内袋里的半条银链,金属的棱角隔着衬衫抵在胸口,像极了她曾经说过的"贴着心跳的位置,就像我在陪你"。
"江先生,还有三分钟轮到您发言。"工作人员递来激光笔,红色光点在他手背跳跃,惊起一片细碎的光斑。江淮之点点头,视线落在西装袖口处——那里别着枚三花猫造型的袖扣,是向瑶父亲亲手打磨的银器,猫瞳镶嵌着两颗矢车菊蓝的碎钻。
当他走上讲台时,全场掌声雷动。屏幕亮起,首页是向瑶十七岁时发表的作文手稿:《我的白大褂与橄榄绿》。泛黄的稿纸上,青涩的字迹写着:"如果医生的手能抚平伤痛,那么军人的肩就能撑起安宁,这两种颜色交织的地方,一定是人间最温暖的角落。"
"向瑶从未想过成为英雄。"江淮之的声音穿透麦克风,在空旷的大厅回荡,"她只是固执地相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他点开下一页PPT,是塔国难民营孩子们的画作——歪歪扭扭的线条勾勒出白大褂与蓝盔,画角用稚嫩的笔迹写着"谢谢中国医生"。
前排突然传来抽气声。一位银发老者颤抖着举起手:"江先生,当年我女儿就是被向医生从废墟里救出来的。"老人的声音哽咽,"她现在也成为了医生,诊所里始终挂着那张救援时的合影。"大屏幕随即切换成照片,向瑶抱着满脸尘土的小女孩,两人都笑得灿烂,背景是摇摇欲坠的校舍。
江淮之的视线模糊了。他想起向瑶在日记里写的:"当那个孩子第一次喊我'妈妈医生'时,我忽然明白,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治疗,更是希望的火种。"他点开下一页,是世界各地"向瑶基金"援建的医疗点分布图,红色标记如繁星般遍布战乱地区。
"这是向瑶生前最后的心愿。"PPT切换成黑白影像,向瑶在镜头前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身后是临时搭建手术帐篷,"我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国际救援'这个词。但在那之前,我们的脚步不能停。"画面突然转为彩色,她对着镜头眨眨眼:"阿和,等我回去,要你陪我种满一院子的矢车菊。"
会场陷入长久的寂静。江淮之深吸一口气,点击最后一页。大屏幕上,他和向瑶的高中合影被处理成水彩风格,马赛克的校服下露出她偷偷绣在他衣领的盾牌,和他画在她课本上的护士帽小人。配文"风不会停,因为总有人需要它托起风筝"下方,新增了一行手写体:"而我们,就是风的骨骼。"
后排突然响起清亮的哨音。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孩站起身,胸前的急救哨在灯光下泛着银光:"我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成员,我们队里每个人都带着这样的哨子。"她的声音坚定,"向医生教会我们,哨音不仅是求救信号,更是生命相连的纽带。"
随着她的话语,整个会场响起此起彼伏的哨声。江淮之望着台下闪烁的银链,仿佛看见无数个向瑶在不同的时空并肩而立——在非洲的红土地上,在塔国的硝烟中,在每一个需要守护生命的角落。风从敞开的落地窗涌入,掀起他手中的演讲稿,露出背面的字迹:那是向瑶用红笔写的批注,是她在解剖课上偷偷传的纸条,是他们未曾说出口却永远镌刻在时光里的誓言。
当掌声再次响起时,江淮之对着虚空轻轻点头。日内瓦湖的波光透过玻璃洒在他身上,恍惚间,他听见向瑶的声音混在风里:"阿和,你看,我们的风,吹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