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解剖楼的隔音室能屏蔽42分贝以下的声响。顾沉把听诊器贴在玻璃上,耳机里传来林小满稳定的心跳声——72次/分钟,比上周同期降低3次。
"可以再大声些吗?"他对着麦克风说。
玻璃另一侧,林小满正在朗读校报专栏。她的声音通过骨传导传感器震动着听诊膜:"...而所有未说出口的话,都会在胸腔形成0.3秒的延迟回声..."
顾沉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数值。自从上周的流星雨之夜后,他们开始进行这项奇怪的实验:用各种仪器测量那些无法直接观测的事物。昨天的项目是"对视时瞳孔扩张速度",前天是"指尖温度传递效率"。
听诊器突然捕捉到杂音。
"你笑了。"顾沉指出。
玻璃上泛起白雾,那是林小满的呼吸。她用手指画了个向上的箭头:"你的声音在'回声'那个词上出现了谐波失真。"
顾沉低头查看声谱图,果然在400Hz处发现异常的波峰。这个频率恰好与他童年火灾中损坏的耳蜗感应区重合——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这件事。
实验记录本最新一页写着:
共振测试#07
当她说"星星"时,我的
左耳听见了十二年前的
火星迸溅声。
林小满突然敲了敲玻璃。她举起一张银杏叶标本,叶脉间用针尖刺出细小的孔洞——对着阳光看时,那些光点组成猎户座的形状。
"明天要不要试试这个?"她的声音通过金属传导显得格外清晰,"把星座纹在树叶上,看哪个保存最久。"
顾沉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本《植物标本力学》,扉页上写着:银杏叶的韧性来自纤维素的螺旋排列。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记录的数千个关于林小满的数据点,也不过是想证明某种永恒存在的可能性。
"根据材料疲劳理论..."他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玻璃另一侧,林小满已经贴上来。她的手掌完全覆盖在顾沉放置听诊器的位置,体温在玻璃上留下模糊的印记。
"嘘。"她说,"现在测量静默。"
所有仪器都停止了运转。
在绝对安静的120秒里,顾沉发现自己的心跳逐渐与她的同步。某个瞬间,他确信听见了十二年前那个燃烧的夜晚里,被浓烟掩埋的、两个孩子的共振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