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志鑫盯着电脑屏幕,指尖悬在发送键上方。帐篷外传来救援队员换岗的低语,发电机嗡嗡作响,为这个临时新闻中心提供着宝贵电力。他咬了咬下唇,最终还是点下了"发送"。
照片穿过不稳定的卫星信号,飞向八千公里外的编辑部。其中最震撼的一张,是刘耀文在余震中拍摄的——女医生跪在倾斜的地面,手术刀反射着天光,背景是正在崩塌的医院走廊。构图精准得不像出自那个粗暴的消防员之手。
"滴"一声,视频通话请求跳了出来。朱志鑫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画面。
"丁哥。"他对着屏幕里梳着背头的男人点点头。
"你差点吓死我!"丁程鑫的声音刺得耳机发疼,"CNN刚报了科。伦市二次余震,你就失联六小时!"
朱志鑫下意识摸了摸额角的擦伤:"设备出了点问题。"
"问题?"丁程鑫眯起眼,"你脖子上那是救援队的止血贴吧?"
帐篷帘子突然被掀开,刘耀文端着两个不锈钢饭盒走进来。看到视频通话,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面无表情地把饭盒放在折叠桌上。
"吃饭。"他简短地说,转身就走。
"等等!"丁程鑫在屏幕那头喊道,"那位队长先生,请留步!"
刘耀文停住脚步,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朱志鑫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新添了一道伤口,草草贴着创可贴。
"我是《环球前沿》的编辑总监丁程鑫。"丁程鑫切换成流利的英语,"感谢您救了我们记者。"
刘耀文生硬地点点头:"职责所在。"
"您拍摄的照片非常专业,已经引起国际红十字会关注。"丁程鑫的话让朱志鑫猛地抬头,"我们希望能持续报道中国救援队的工作。"
"不行。"刘耀文斩钉截铁地拒绝,"记者会影响行动安全。"
丁程鑫露出早有准备的笑容:"我国驻科伦大使刚与贵部国际司通过电话,原则上已经同意了。"
朱志鑫看见刘耀文的后背瞬间绷直,作战靴碾过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
"随队记者必须遵守三条原则。"刘耀文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绝对服从指挥;二、不得进入危险区域;三——"
"三、所有报道内容需经审核。"朱志鑫接话,"国际救援准则第27条,我熟。"
刘耀文深深看了他一眼,甩开帘子大步离去。
"哇哦。"丁程鑫吹了声口哨,"这位刘队长比档案里还难搞。"
朱志鑫打开饭盒——白米饭上堆着青椒肉丝和煎蛋,居然还冒着热气。"你早就计划好了?让我跟队报道?"
"你拍的灾难画面确实震撼,但读者更想看希望。"丁程鑫调整了下领带,"中国国际救援队是块金字招牌。对了,张真源从当地卫生部挖到些消息,已经发你加密邮箱。"
朱志鑫的筷子停在半空:"核设施?"
"疑似泄漏。"丁程鑫表情凝重,"小心行事,别打草惊蛇。"
通话结束后的寂静中,朱志鑫听见自己心跳如雷。他点开加密文件,几张卫星图片跃入眼帘——科伦市以北二十公里的山谷里,一座圆形建筑顶部有明显塌陷。
帐篷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朱志鑫迅速合上电脑,正对上刘耀文探究的目光。
"开会。"对方简短地说,"五分钟后指挥帐篷。"
"我不是你的兵,不用这么命令我。"朱志鑫忍不住顶了一句。
刘耀文走近两步,作战服上带着硝烟和汗水的气味。他伸手抽走朱志鑫手里的筷子,在后者惊讶的目光中,把它们调了个头重新塞回他手里。
"拿反了。"说完,他转身离开,留下朱志鑫盯着筷子上残留的指印发呆。
指挥帐篷里烟雾缭绕。刘耀文站在地图前,激光笔的红点停在一片山区:"B区村庄完全失联,明天优先排查。"
"通讯塔倒塌,无人机航拍显示有多处房屋坍塌。"说话的是副队长马嘉祺,削瘦的脸上有一道显眼的疤痕,"但进山的路被滑坡阻断。"
"徒步进入需要多久?"刘耀文问。
"至少四小时,负重情况下更久。"马嘉祺瞥了眼坐在角落的朱志鑫,"带记者的话,速度减半。"
朱志鑫抬起头:"我不需要特殊照顾。"
"记者先生,这不是都市新闻发布会。"马嘉祺冷笑,"山区余震频繁,我们没空照顾外行。"
"我在叙利亚阿勒颇跟过巷战,在刚果金穿越过雷区。"朱志鑫平静地说,"如果拖后腿,你们随时可以扔下我。"
帐篷里突然安静下来。刘耀文的目光像两把刀子刮过朱志鑫的脸:"明天五点出发,迟到一秒就留下。"他转向医疗官,"宋医生,给他做基础体检。"
会后,宋亚轩把朱志鑫带进医疗帐篷。年轻医生有着与战场格格不入的温和笑容:"脱外套,我听听心肺。"
听诊器冰凉触感让朱志鑫一颤。宋亚轩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你的手在抖。"
"疲劳而已。"朱志鑫想抽回手,却被医生握得更紧。
"不规则的震颤,伴有轻微出汗。"宋亚轩声音很轻,"PTSD?"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朱志鑫迅速拉下袖子:"只是低血糖。"
宋亚轩没再追问,只是递给他一包葡萄糖粉:"睡前冲水喝。"他顿了顿,"刘队虽然凶,但从不会丢下任何人。跟紧他,你会安全的。"
夜深了,营地渐渐安静下来。朱志鑫在睡袋里辗转反侧,每次闭眼都会看见阿勒颇那天的火光。当雷声从远处传来时,他猛地坐起,冷汗浸透了背心。
帐篷外有光亮。朱志鑫悄悄拉开一条缝,看见刘耀文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那是他的相机!
"你在干什么?"朱志鑫冲过去想抢相机。
刘耀文侧身避开:"清洁镜头。"他指了指地上的工具包,"CMOS传感器进灰了。"
朱志鑫愣在原地。相机被拆开了放在防尘布上,刘耀文手里拿着气吹,动作意外地专业。
"你会修相机?"
"不会。"刘耀文头也不抬,"但看了说明书。"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相机操作步骤。
朱志鑫突然不知该说什么。雷声再次滚过天际,他控制不住地抖了一下。
"坐下。"刘耀文指了指对面的折叠凳,"等我装完这个防抖模块。"
两人沉默地围着篝火。朱志鑫注视着刘耀文的手指——那双手在拆卸精密零件时稳如磐石,完全看不出白天搬运碎石时的粗暴。
"为什么是叙利亚?"刘耀文突然问。
朱志鑫握紧拳头又松开:"2018年国际新闻奖得主必须在战地待满六个月。"
"就为个奖?"
"刚开始是。"朱志鑫盯着火焰,"后来发现有人需要那些故事被看见。"他指了指相机,"就像今天那张手术照片,它会让更多人捐款给无国界医生。"
刘耀文沉默地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把相机递还给他:"试试。"
朱志鑫开机检查,不仅灰尘清理干净了,连对焦速度都比之前快了。"你动了AF马达?"
"原厂设置反应延迟0.3秒。"刘耀文用树枝拨弄火堆,"战地记者需要更快。"
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朱志鑫的手指又开始轻微颤抖。刘耀文突然站起身,从战术背包里掏出一盒象棋。
"会下吗?"
朱志鑫点点头。他们在篝火旁摆开棋盘,谁也没再说话。当朱志鑫第三次走错步时,刘耀文突然按住他的手:"别硬撑。利眠宁在宋医生那里。"
"不用药。"朱志鑫抽回手,"会迟钝反应。"
刘耀文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起身走进帐篷,回来时拿着一条军用毛毯扔给他:"睡这。火堆能掩盖雷声。"
朱志鑫裹紧毛毯,闻到了淡淡的硝烟和肥皂混合的气息。他偷偷抬眼,看见刘耀文正在调试卫星通讯器,侧脸被火光镀上一层金边。
"明天..."朱志鑫犹豫着开口。
"五点。"刘耀文头也不抬,"迟到一秒就留下。"
但这次,他的语气似乎没那么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