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安月,碎于笔端
贞元十九年(803年)的长安雪夜,御史台的烛火映着柳宗元年轻的脸。这位刚满三十的礼部员外郎正攥着弹劾京兆尹李实的奏稿,指尖在"聚敛残民"四字上反复摩挲。窗外传来禁卫甲叶相击的脆响,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柳镇在吴县任上,曾抱着年幼的他在灯下写《伐桂赋》,说"文章如刃,当剜时弊,勿割民心"。
彼时的柳宗元是长安文坛的"玉麒麟"。十三岁替崔中丞写《贺平李怀光表》,辞气雄健如老将披甲,韩愈见了拍案:"此子笔锋可抵三千铁骑。"他与刘禹锡结为挚友,常于青龙寺论道,认为"文者以明道",当如《春秋》般褒贬世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主导新政,柳宗元被委以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掌文书机要,史称"二王刘柳"。他们烧黜贪官、减免赋税,甚至想收回宦官兵权,长安百姓在朱雀大街贴出"柳郎笔,扫魑魅"的歌谣。
但这场革新像早春的桃花,开得迅猛,落得仓促。八个月后,宪宗继位,新政集团被清算。刘禹锡贬朗州,柳宗元贬永州,诏书末尾写着"永不量移"。离京那日,刘禹锡在灞桥折柳相赠,泪落沾襟:"子厚,长安的月亮会照到永州的。"柳宗元却笑了,从行囊里取出《江雪》初稿:"我要去看真正的雪了。"
二、永州瘴,蚀骨成诗
永州的第一个冬天,柳宗元住在龙兴寺西厢房。寺外是刺人的瘴气,寺内是发霉的佛经。他时常咳血,夜里听着湘江涛声,总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柳氏七世为儒,不可坠志"。元和元年(806年)春,他拄着拐杖登上西山,见群峰如黛,湘水如练,忽然明白"天地之广大,岂囿于长安一域"。
他开始"伐竹取道",在永州的荒山野岭间寻找生机。钴鉧潭的水"其清冽可以鉴须发",他便在潭边筑室而居;小石潭的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他蹲在潭边看了整整一天,直到暮色漫过脚踝。有人说他疯了,一个前朝廷命官竟与草木鱼虫为伴,他却在《小石潭记》里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清"字里,藏着多少不甘与通透。
元和四年(809年),母亲卢氏在永州病逝。柳宗元"扶柩哭于野,雨注面不拭",在《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里写下"吾母教吾,唯'坚'与'慈'"。守孝期间,他走遍永州城乡,见捕蛇者"弛然而卧",说"苛政猛于虎",遂作《捕蛇者说》;见里胥欺压百姓,便写《种树郭橐驼传》,借种树之道讽喻"顺天致性"的治政之理。这些文字如永州的山笋,在瘴气里破土而出,带着刺人的锋芒。
最痛的是孤独。长安的旧友或贬或死,只有刘禹锡的书信穿越千山万水而来。刘禹锡在朗州写"沉舟侧畔千帆过",他便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一日,他在法华寺见一群僧人晒经,忽然悟到:"痛苦如经卷,不晒则霉,晒之则明。"于是将永州的山水、民俗、史迹一一记下,成《永州八记》,字里行间再无长安的少年意气,只剩对生命的沉悟。
三、柳州火,照见民心
元和十年(815年),朝廷忽然召柳宗元回京。他在湘江舟中收到消息,望着两岸猿啼,竟一时恍惚。长安依旧繁华,但权贵们看他的眼神如看一件旧物。未及三月,他又被贬柳州,这次比永州更远,更偏。离京时,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上书朝廷:"播州非人所居,禹锡有母,愿以柳州易播州。"宪宗感其义,改贬刘禹锡连州。
柳州的百姓多是少数民族,"言语不通,习俗殊异"。柳宗元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废除"典质子女"的陋习——当地百姓向富人借钱,常以子女为抵押,过期不还便沦为奴隶。他拿出俸禄替贫民赎身,又订下制度:"凡典质者,计佣以偿,足者归之。"不到一年,数百名孩童回到父母身边。
他还在柳州修孔庙、办学校,教百姓"识诗书,明礼义"。有个叫韦中立的年轻人从长安来求学,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说:"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他教学生"文以明道",更教他们"为文先为人"。柳州城南有片荒地,他带领百姓开垦耕种,种上柑桔,写《柳州峒氓》记其事:"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诗里没有贬官的哀怨,只有对民生的关切。
元和十四年(819年)深秋,柳宗元病重。他把书稿托付给刘禹锡,说:"吾文二十通,烦君为序,庶几不没于荒烟。"又写信给韩愈,托他写墓志铭。十一月八日,柳州的桂树落了满地金黄,这位五十四岁的文人溘然长逝。百姓们罢市三日,在罗池旁建庙纪念,称"柳侯祠"。
四、千年月,犹照罗池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整理其文稿,编成《柳河东集》。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写道:"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诚哉斯言,他的《永州八记》开创了山水散文的新境,《封建论》被誉为"千古绝作",而他在柳州的德政,更让"柳柳州"的美名流传至今。
清人袁枚曾到柳侯祠,见碑刻上"吏为民役"四字,叹道:"唐宋八大家,唯子厚兼有文章与治功。"其实柳宗元最珍贵的,是那颗在困厄中始终炽热的心。从长安的笔锋如刃,到永州的静观万物,再到柳州的为民请命,他的一生如湘江九曲,虽多曲折,终奔大海。
如今的柳州,罗池依旧,柑桔成林。每当月夜,当地人说能听见柳侯在池边读书,那声音混着湘水涛声,如千年未绝的叹息与歌唱。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奇妙——它夺走了柳宗元的长安,却给了他永州的山水、柳州的民心,以及穿越千年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