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变的血迹尚未完全洗净,大楚的边境已传来急报。北狄趁着宫中空虚,集结十万铁骑,突破了西北防线,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消息传入皇宫,满朝文武震惊失色,皇帝本就因中毒身体虚弱,此刻更是急火攻心,不得不将军政要务全权托付给萧景琰。
萧景琰站在朝堂之上,望着群臣惶惑的面容,心中沉甸甸的。他深知,这一战不仅关乎大楚的疆土安危,更是稳固朝局的关键。然而,国库因宫变损耗巨大,粮草军械尚未补足,贸然出兵恐难以取胜。
“太子殿下,北狄势如破竹,若不及时反击,恐失半壁江山!”老将军痛心疾首地进谏。
“可如今粮草短缺,军心不稳,仓促应战只会重蹈覆辙。”有大臣担忧地反驳。
朝堂上争论不休,萧景琰却陷入沉思。这时,沈清欢递来一份密折,上面详细记录了江南富商的资产情况,以及可调用的民间粮库位置。原来,她早已料到战后会面临物资困境,暗中派人调查筹备。萧景琰看向沈清欢,目光中满是感激与信任,随即下令:“即刻向江南富商借粮,以朝廷赋税作保;同时,从各地州府抽调精锐,十日内在潼关集结!”
十日后,萧景琰亲自挂帅出征。沈清欢站在城墙上,目送大军远去,心中满是牵挂。她深知,这一路危机四伏,北狄擅长骑射,战术诡谲多变,而萧景琰既要应对敌军,还要防范朝中残余势力趁机生事。
战场上,北狄骑兵来势汹汹,他们利用灵活的机动性,不断骚扰楚军的粮草运输线。萧景琰识破敌军意图,将计就计,在运粮车队中埋下伏兵,诱敌深入。当北狄骑兵冲入埋伏圈时,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喊杀声响彻山谷。然而,北狄首领却并未上当,只派出小股部队佯攻,主力则绕道突袭潼关。
潼关告急的消息传来,萧景琰连夜率领轻骑回援。夜色中,马蹄声如雷,寒风裹挟着血腥气扑面而来。赶到潼关时,只见城墙上硝烟弥漫,守军死伤惨重,北狄的战旗已插上城头一角。
萧景琰大喝一声,挺枪冲入敌阵。他的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败退。沈清欢训练的女兵也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她们擅长暗器与近身搏斗,从侧翼突袭北狄骑兵,打乱了敌军阵脚。
经过一夜血战,楚军终于守住了潼关。但萧景琰明白,这只是北狄的试探,真正的决战还在后面。他命人加固城防,同时派出探子深入敌后,收集情报。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北狄与西戎暗中结盟,意图东西夹击,将大楚一举吞并!
与此同时,京城中也传来不安的消息。陆明远的残余党羽蠢蠢欲动,他们散布谣言,称太子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蛊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沈清欢一边派人辟谣,一边暗中调查这些党羽的行踪。她深知,此刻绝不能让萧景琰腹背受敌。
在潼关的帅帐中,萧景琰对着地图沉思良久,终于定下计策。他决定先集中兵力,击败西戎,再回师对付北狄。然而,要实现这一计划,必须有人深入西戎腹地,破坏他们的粮草补给线,打乱其进攻节奏。
“我去!”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萧景琰抬头,只见楚砚臣站在帐外,他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坚定。自从宫变后,他一直在暗中协助沈清欢处理朝中事务,此刻主动请缨,让萧景琰既感动又担忧。
楚砚臣微微一笑:“太子殿下,我熟悉西戎地形,此去定能完成任务。而且,”他顿了顿,看向京城的方向,“我也该为大楚,为沈姑娘,尽一份力了。”
萧景琰拍了拍他的肩膀,郑重道:“一切小心。等你归来,我们一同痛击敌军!”
楚砚臣领命而去,消失在夜色中。萧景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刻的大楚,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而他和他的同伴们,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让这叶扁舟冲破惊涛骇浪,驶向光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