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深秋,许穗安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休息室里,手指轻轻摩挲着胸前的钢琴钥匙扣。镜子里的她穿着一袭墨绿色长裙,发髻间别着一枚小小的银色音符发卡——那是陈野基金成立一周年时,受助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
"许女士,五分钟后开始。"工作人员探头提醒。
许穗安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手机锁屏——那是陈野在瑞士雪山下的照片。照片里的少年微笑着,琥珀色的眼睛在阳光下近乎透明。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时,许穗安缓步走上舞台。台下坐满了音乐界的知名人士,还有专程从国内赶来的二十多位基金受助学生。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左手和弦》的故事。"她的声音在麦克风里有些轻微的颤抖,"这本书的主人公,原型是一位天才钢琴少年..."
当许穗安讲述到陈野如何在雨夜为她弹奏《穗安》时,观众席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瘦高的男孩站了起来,怀里抱着厚厚一叠乐谱。
"许老师,"男孩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尖锐,"我是陈野基金的第一批受助生。去年,我在您的抽屉里发现了这些..."
许穗安眯起眼睛,认出了那个男孩——林小宇,十五岁,先天性听力障碍,却有着惊人的绝对音感。此刻他手里拿着的,正是陈野生前最后创作的十几首未完成手稿,她一直锁在办公室抽屉里,从未示人。
"我们...我们偷偷把它们完成了。"林小宇结结巴巴地说,身后十几个孩子陆续站起来,"用的是陈野老师教过我们的方法..."
许穗安感到一阵眩晕。她示意工作人员把乐谱拿上来,当翻开第一页时,她的手指无法控制地颤抖起来——那是陈野的字迹,写着《穗安的安魂曲》,但后面多了整整二十页由不同笔迹完成的乐章。每个段落末尾都签着一个孩子的名字和日期。
"我们想...今天首演它。"林小宇说,眼睛里闪着泪光,"可以吗?"
许穗安望向台下前排的王教授,老人微微点头,拄着拐杖站了起来:"孩子们准备三个月了。用陈野那架钢琴。"
舞台中央的三角钢琴被推了上来——那是从青松公寓地下室运来的,陈野的遗物。许穗安曾以为再也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好。"她听见自己说,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孩子们有序地走上舞台。林小宇坐在钢琴前,其他孩子拿着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围成一圈。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许穗安闭上了眼睛。
那旋律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陈野的风格清晰可辨,却又融合了十几个少年各自的生命体验。悲伤与希望交织,失去与获得共鸣,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演奏到高潮部分时,许穗安突然睁大了眼睛——那是《穗安》的主题变奏,但加入了新的元素:雨声、心跳声、医院仪器的滴答声,最后全部融汇成一段辉煌的赋格。她仿佛看见十八岁的陈野站在舞台角落,对她微笑,然后转身走进光里。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寂静。许穗安第一个站起来鼓掌,泪水模糊了视线。她不知道陈野是否能听见这场演出,但她确信,有些旋律一旦开始,就永远不会真正结束。
演出结束后,许穗安独自站在金色大厅外的露台上。维也纳的夜空繁星点点,秋风带着凉意拂过她的面颊。
"弹得还不错。"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许穗安猛地转身,却只看见空荡荡的露台和被风吹起的窗帘。
但她知道,在某个平行时空里,那个总爱皱眉的少年一定正站在她身边,挑剔地评价着每一个音符,然后在她反驳时,露出那种罕见的、温柔的笑容。
许穗安握紧胸前的钥匙扣,轻声回答:"是啊,他们把你教得很好。"
夜风裹挟着远处的琴声掠过耳畔,像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承诺。许穗安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灯火通明的大厅——那里有无数等待被讲述的故事,和无数等待被聆听的乐章。
而陈野的旋律,将永远在她生命的最深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