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晨》剧本围读会后的某种无形的隔阂,在温心语和马嘉祺之间悄然弥漫。那个短暂又别扭的语音通话如同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两人关系中那道加深的裂痕——不再是初识时的纯粹碰撞,更非《万次日落》期间暗流涌动的张力,而是一种掺杂了猜疑、被审视感和刻意保持距离的滞涩感。
马嘉祺最后那句意有所指的“演戏和其他东西一样,表面是一回事,底下可能是另一回事”像一根刺,扎在温心语心口。他想表达什么?她试图打破僵局的尝试,似乎只将他推得更远。
几天后,某音乐打榜节目后台
时代少年团即将进行一场重要的新歌舞台录制。后台休息室比平时更加忙碌嘈杂,七名成员和各自的助理、妆发师挤在一起做着最后的准备。马嘉祺坐在角落的化妆镜前,任由发型师整理碎发。化妆师小心地在他眼下抹上一层遮瑕,试图盖住连续密集行程带来的淡淡青影,却难以完全掩盖眉宇间那份挥之不去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躁意。
执行经纪刘姐拿着台本走过来,目光快速扫过七人状态,最终落在马嘉祺身上:“嘉祺,待会儿录舞台的互动环节,主持人可能会cue你和上次合作过的艺人互动梗,类似‘默契搭档’这种,照着台本上的标准答案回应就行,注意表情管理,别冷场。”这是团体活动中的常规流程操作。
马嘉祺“嗯”了一声,闭着眼,像是随意地问:“《初晨》那边……有进展吗?” 他声音不高,在稍显喧嚣的后台里几乎被淹没。
刘姐闻言,凑近了些,压低声音,确保只有他一人听见:“正要跟你说。资方代表和平台方刚开完会,意见很统一。”她顿了一下,语气冷静近乎公式化,“项目非常看重你们‘温马’组合已有的巨大观众基础和吸睛能力。初步意向(意指如果选角确定)是,在后续预热宣传期,在必要的大型公开合体场合——例如开播发布会、联合媒体采访等——你们需要配合释放一些能引导观众代入、增强角色CP化学反应的高质量互动信号,营造角色氛围感。这不是炒作恋情,而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商业宣发行为,服务于项目热度。时代峰峻和对方团队会共同把好尺度关,确保良性引导。”
“基于作品本身的‘氛围感’营造?良性引导?”马嘉祺重复着这精巧的说辞,唇角牵起一个没有温度的弧度,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他想起了温心语那通电话里小心翼翼的试探,想起了她提起《青衣》剧本和程墨时眼中自然流露的钦佩光芒,更想到了自己挂电话前那句发泄般尖锐的“表面底下”。现在,他们之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连带着作品里的角色情感,都要被拿到放大镜下,由团队精心设计、摆拍、变成收视率和点击率的养料。而他和温心语本人,都成了按照要求提供“信号”的零件,连情绪和眼神可能都需要校准。
“这就是项目运作的游戏规则。”刘姐的声线毫无波澜,目光却如刀般锋利地锁定他,“你和温心语现阶段展现的商业搭档价值,对《初晨》这个级别的剧集是极具吸引力的爆点。公司支持你争取肖然这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角色,这也是综合评估后的结果。”她话锋一转,带上警告意味,“但一切‘氛围感’服务对象是《初晨》项目本身,不能过度燃烧艺人自身公众形象基本盘。这是红线,嘉祺,你很清楚。”
马嘉祺靠在椅背上,闭眼抬手用力揉了揉紧绷的眉心。后台的喧嚣仿佛瞬间被隔绝在外。他能清晰地预见到温心语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反应——抗拒?嫌恶?就像当初在《我们的歌》严词拒绝“姐弟CP”那样?又或者,在经历了程墨带来的纯粹创作共鸣和毫无利益牵绊的专业欣赏后,她会觉得这种被资本操纵、精确计量的“氛围感”,是对艺术的亵渎和玷污?一股强烈的荒谬感和深沉的无力感攥住了他。巨大的现实漩涡裹挟着一切,他奋力挣扎,却不知该往哪个方向,甚至连维持住那份在《青衣》舞台下曾燃起的纯粹心动,都显得如此奢侈。而现在,这份尚未厘清的悸动,竟然变成了可以被议价和使用的“商业筹码”。
温心语公寓。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温心语坐在书桌前,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正播放着时代少年团刚结束的新歌打榜舞台。镜头扫过马嘉祺时,他正和队友并肩进行一段整齐有力的刀群舞,笑容和眼神在镜头前一如既往地展现着“元气爱豆”应有的清澈活力。但温心语的目光却像被磁石吸住一样,不由自主地捕捉到了某些细微的瞬间——某个转场间隙他眉宇间一闪而逝的阴郁疲惫,某个近景特写时眼底深处那抹强撑下的锐利烦躁。
是因为密集的团体行程?还是……因为她?
屏幕下方的播放平台方还投放了一条《初晨》项目预热概念海报——大海、初升的太阳、城市剪影,文案暧昧地写着:“当第一缕晨光遇见最特别的浪花……” 一股无形的压力似乎透过屏幕传递过来。
她关掉视频页面,目光投向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楠姐发来的那条信息还停留在手机屏幕上,清晰地表述着资方关于“营造角色CP氛围感”的要求。昨晚与程墨关于《青衣》的深度访谈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创作共鸣感和被深刻理解的满足感尚未褪尽,此刻却被这条冰冷的商业指令切割开来。一边是艺术创作带来的灵魂共振(程墨/纪录片),纯粹而毫无杂质;另一边则是资本运作下与马嘉祺关系的捆绑升级(马嘉祺/《初晨》),精准计算且充满审视。
她想起马嘉祺那句“表面底下”的暗示,想起他可能已经察觉到的自己看程墨时那一瞬间的专注光芒。界限在哪里?事业上升通道上的每一步,似乎都行走在一道极其狭窄的光带上,一侧是纯粹的冰峰(艺术追求),另一侧是灼热的深渊(流量与资本)。稍有不慎,便可能粉身碎骨,或者被巨浪吞噬。
她需要为自己,为陈曦,也为筱燕秋,在即将到来的《初晨》宣传风暴和复杂的人际暗礁中,小心翼翼地划下那条难以言喻的生存线。微光闪烁,脚下水面深不见底,暗流正汹涌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