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冷宫弃妃?王爷读心后独宠我一人
本书标签: 穿越  微虐  爽文打脸     

第222章 娘娘,您家祖宗刚退了您的孝!

冷宫弃妃?王爷读心后独宠我一人

太庙的风,似乎都比别处的要沉重些。

我虽未亲至,却能想象出那里的压抑与肃穆。

当青鸾带着一身寒气疾步走进书院时,我正将一卷新印的《真孝辩》样稿吹干墨迹。

她不必开口,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里已经写满了风暴。

“成了。”她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其中的一丝颤栗,“主上,您没看到皇后的脸色,简直像是亲眼看着凤袍被焚成了灰。”

我放下样稿,示意她坐下细说。

青鸾是宫心局的利刃,更是我的眼睛。

她将一卷用秘法拓印的留影卷轴呈上,画面虽无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画面中,皇后一身翟衣,端庄华贵,亲手将那本象征天下妇德典范的《孝思录》送入火盆。

她脸上带着得体的、悲悯的微笑,仿佛在进行一场完美的仪式。

然而,就在火舌舔上书卷的那一刻,异变陡生。

供桌上那五块用以警示后人、由历代直臣谏言刻成的“谏魂龛”牌位,竟如筛糠般剧烈震动起来。

香炉里的积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卷起,在半空中盘旋、凝聚,最终在所有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惊骇的注视下,拼出了四个清晰无比的大字——不纳此孝!

皇后脸上的微笑瞬间凝固,碎裂。

她身边的礼官惊慌失措,下意识地想用袖子去拂散那行由香灰组成的大字,却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怎么也挥之不去。

而青鸾的人,早已在人群的骚动中,将这一幕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

“宫心局昨夜子时收到的三百四十七份‘心诉帖’,看来是起效了。”我平静地收回目光。

那些帖子,每一份都是一个被“孝道”压得喘不过气的灵魂在哭泣。

有被逼着捐出所有家产为长辈修建生祠的,有因违逆父母之命嫁娶而被活活打断腿的,更有甚者,为了凑钱给挥霍无度的父亲还赌债,不得不卖掉亲生孩子的。

这些怨气,平日里无处申诉,被宫心局收集起来,在太庙大祭这个最讲究“天人感应”的时刻,以最戏剧化的方式,呈给了高天与先祖。

这不是鬼神之说,而是人心所向。人心,便是最大的天理。

皇后在太庙受辱,宗人府和那些老顽固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我必须赶在他们举起屠刀之前,先递上我的利剑——一把足以剖开他们“孝道”伪装的理论之剑。

我走到书架前,取下那份由药婆婆连夜勘定的《周礼·内宰》残卷拓本。

上面的古字艰涩,却有一行被朱砂圈出,字字千钧:“子孙所行若合天理,纵违亲命,亦可得赦。”

这便是先祖留下的后门,是为“逆孝可赦”。

他们早就预料到,会有那么一天,子孙后代会被僵化的教条捆绑,以至于忘了孝的本意。

“秋月,”我扬声唤道,“将《真孝辩》的稿子发下去,连夜刊印,务必在明日天亮前,让宗人府三十岁以下的子弟,人手一册。”

稿子的题头,我只写了一句话:“真正的孝,不是闭嘴,是让父母听见真相。”

果不其然,次日午后,书院的大门几乎要被撞破。

宗人令沈崇山,我那位须发皆白、视纲常礼教为毕生信仰的族叔,带着一群宗室子弟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他手中攥着一本《真孝辩》,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我的鼻子怒斥:“沈青黛!你蛊惑先灵,败坏纲常,意欲何为!”

我没有起身相迎,也没有闪躲回避,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然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指向院中我新设的“流动谏台”。

“族叔息怒,”我语气平淡,“您不妨先听一段声音。”

沈崇山一愣,显然不明白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他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冷哼一声,拂袖立于台前,想看看我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我按下开关,一阵细微的杂音后,一个苍老而疲惫的声音从谏台中传出,那声音,沈崇山至死都不会忘记。

“……崇山这孩子,性子太直,跟我年轻时一模一样……我逼他娶了仇家的女儿,他恨了我一辈子……可他哪里知道,若不如此,我们沈氏一族,早在二十年前就因卷入夺嫡之争而灰飞烟灭了……我这个做爹的,没用啊……我对不起他娘,也对不起他……”

那是沈崇山早已过世的父亲,前任宗人令的临终呓语。

当年,他被父亲逼着娶了政敌之女,为此与父亲决裂,至死未能释怀。

他一直以为那是父亲为了权势对他的羞辱和牺牲,并以此为戒,一生都致力于维护那套绝不容情的“家族铁律”。

声音戛然而止。

方才还声色俱厉的沈崇山,此刻却像一尊被抽去脊梁的泥塑。

他难以置信地瞪着那台子,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良久,他双膝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浑浊的老泪决堤而下。

“原来……原来爹……也在骗我……”他捶着胸口,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

他用一生去捍卫的纲常,却正是当年伤害他最深的谎言。

我没有去扶他,只是静静地看着。

有些真相,必须由自己亲手揭开,有些痛苦,必须由自己亲身承受,才能迎来真正的清明。

宗人令在书院长跪不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京城。

三天后,一道前所未有的圣旨从宫中传出,昭告天下:废除沿用百年的“愚孝考绩”,另立“诚孝榜”。

凡为民请命、为国尽忠而忤逆长辈者,非但无过,反授旌表。

这道旨意已是惊天动地,但更令人震动的,是皇帝的下一个举动。

他亲至宫中那口数十年未曾鸣响的悯心钟前,在百官和内侍的注视下,亲手烧毁了自己当年为迎合太后而作、被誉为“天下孝子范本”的《顺母赋》。

熊熊火光映着他前所未有坚毅的脸庞,他看着那华美的辞藻化为灰烬,低声喃喃,像是在对谁承诺:“娘,儿子以后……想当个说实话的儿子。”

话音刚落,那口沉寂了半个甲子的悯心钟,竟无风自鸣,“当——”的一声,清越悠长,响彻云霄。

紧接着,又是两声。

三响清越,如天意昭然。

那一夜,京城无眠。

我以为风波会就此暂告一段落,却不想,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晚三更,书院的门被轻轻叩响。

秋月开门后,领进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她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杖,身形佝偻,步履蹒跚,一双眼睛却在昏暗的灯光下,亮得有些怕人。

她见到我,浑浊的眼睛里涌出泪水,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破布层层包裹的东西,恭敬地递到我面前。

我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块早已发黄变硬的布料,上面用已经变成褐色的血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这是……俺那被沉塘的儿媳,临死前留下的……”老妇人泣不成声,“三十年了……三十年了啊……都说她不孝,为了口吃的,竟敢顶撞婆母……可他们不知道,她顶撞俺,是因为俺要把最后一口救命的粮让给俺那不争气的儿子,她……她是想把那口粮省下来,救快要饿晕过去的俺啊……”

血书上,字迹潦草却刚劲:“我只是想救我饿晕的婆母……我没有错。”

三十年前的一桩“不孝”旧案,真相竟是如此。

一个试图从愚孝的丈夫和自己手中拯救婆母性命的儿媳,最终却成了愚孝的牺牲品。

我小心翼翼地将血书收好,郑重地对老妇人说:“婆婆,您放心。她的名字,我会亲自补录入《织月录》的附篇,让后世知道,曾有这样一位至诚至孝的女子。”

老妇人浑身一颤,突然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这哭声里,有三十年的委屈,有沉冤得雪的释放,更有无尽的悔恨与思念。

待秋月将她安顿好,回到我身边时,已是更深露重。

她低声问我:“主上,这桩旧案如此骇人听闻,要不要立刻刊登在《京闻抄》上,以正视听?”

我摇了摇头,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轻声道:“不必。有些人等了一辈子,只为了有人肯收下这句话,肯相信她。公诸于世是给活人看的交代,而收下这句话,是给死人一个安息的家。”

檐下的铜铃在夜风中发出一声轻颤,叮铃,清脆又遥远。

我仿佛看见,在无边的黑暗里,那个被误解了三十年的年轻女子,终于在奈何桥边停下脚步,因为在阳世间,有人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肯温柔地叫她一声“儿”。

我将那封血书,与白日里收到的那三百多份“心诉帖”放在一处。

一夜之间,我纠正了纲常,为冤魂正名,似乎做了很多。

可看着眼前这些记录着斑斑血泪的卷宗,我却感到一种更深的无力。

正名,改制,这些都只是开始。

死去的人无法复生,流过的血泪也无法倒流。

那些因为“愚孝”而错过的农时,变卖的田产,病倒的身躯,破碎的家庭……这些实实在在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

纲常的债还得清,可生活的债呢?

我忽然抬起头,对秋月说:“去,把宫心局收到的那些心诉帖背后,各家各户的家庭账目给我拿来。还有……把户部今年的税收账本也给我拿来。”

上一章 第221章 王爷,您家娃今儿个给龙椅画了个叉! 冷宫弃妃?王爷读心后独宠我一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23章 王爷,您夫人把眼泪熬成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