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领命而去,带走了我书房里最后一丝暖意。
我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庭院里枯瘦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犹如这深宫中无数挣扎的魂灵。
冬至大祀,于皇家而言是敬天法祖的头等大事,于我而言,却是一场早已布好的棋局。
香火的气味隔着重重宫墙也能闻到,那是一种混杂着檀香、松脂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腐朽气息的味道。
青鸾如一只无声的雀鸟,悄然立在我身后,她手中的灵应镜镜面光滑,却能映出太庙中常人无法窥见的景象。
我没有回头,只是盯着镜中那座肃穆的“谏魂龛”。
龛中供奉的,皆是沈家历代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被幽禁、被史书除名的先祖。
他们生前是帝王的逆鳞,死后却成了粉饰太平的牌位。
镜中的画面随着礼官们冗长的祭文而显得沉闷。
宗人府备下的三牲六器,看上去丰腴肥美,毫无破绽。
我能看到宗正大人那张略显浮肿的脸上,挂着一丝得意的安稳。
他大概以为,只要采买的流程天衣无缝,便能高枕无忧。
就在司香官高唱着“上达天听,下慰祖灵”时,异变陡生。
镜中那颗原本油光水滑的牛头,额心处竟毫无征兆地裂开一道细缝,缝隙中渗出的不是血,而是一种浑浊的黄水。
紧接着,那盘被剖开的猪肝,原本鲜红的表面迅速蒙上了一层诡异的灰黑,如同放置了数日的陈肉。
最骇人的是那樽羊血,满溢的鲜血并未凝固,反而像活物一般在玉碗中缓缓蠕动,最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汇成了一个清晰无比的“伪”字。
太庙之内,瞬间死寂。
礼官们脸上的血色褪得一干二净,宗正大人更是踉跄一步,险些栽倒。
他身边的内侍反应极快,立刻用一块黄绸布试图遮盖,但这仓皇的举动,反而更坐实了这惊天的异象。
青鸾的指尖在灵应镜上轻轻一点,这被刻意掩盖的一幕,连同那个刺眼的“伪”字,被分毫不差地拓印了下来。
宫中早已流言四起,说我沈青黛要借先祖之力,搅弄风云。
如今先祖“显灵”,矛头自然直指宗人府的祭品不洁。
然而,我要的,从来不是这么简单。
当晚,秋月带着一身寒气回来,她递给我一张单子,上面只有三个字:“静心草”。
她低声解释:“查过了,所有牲畜的饲料里,都掺了这种草。宫里用它来驯化那些性子暴烈的宫奴,长期服用,会让人神思麻木,温顺如羔羊。”
我捏着那张纸,指尖冰凉。
好一个“静-心-草”。
他们不仅仅是用腐臭之物敷衍,他们是用驯化奴隶的药物,去“净化”献给先祖的祭品。
他们要的不是敬畏,而是绝无异议的顺从。
他们希望那些因“不顺从”而死的魂灵,在死后也能被药物麻痹,安安静-静地做个牌位。
这才是真正的亵渎。
次日,我以太庙异象需行法事安抚为由,请来了一位宫中资历最老的药婆婆。
她眼盲,心却亮如明镜。
在宗正和一众礼官惊疑不定的目光中,我请她将一捧细如尘埃的谛听铁粉,均匀地洒在“谏魂龛”前的地面上。
随后,我没有点燃安魂香,而是取出一卷亲手誊写的《真孝辩》,投入火盆。
这本是前朝大儒的禁书,辩的便是何为“真孝”,何为“伪孝”。
书中言辞犀利,直指“以礼法之繁,掩人子之惰;以祭品之丰,遮君王之过”皆为大不孝。
当书卷化为灰烬的那一刻,我让药婆婆将耳朵贴近地面。
整个太庙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
忽然,一阵极轻微、仿佛来自地底深处的钟脉震动声响起,断断续续,却异常清晰。
药婆婆浑身一颤,用苍老而沙哑的声音复述道:“吾……吾辈……以言获罪,岂……岂受迷药之牲?”
一句话,满堂皆惊。
宗正的脸已经不能用惨白来形容,他抖着嘴唇,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站起身,环视众人,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诸位都听到了。先灵所拒,非牲礼之薄,而在其心之假。用麻痹心智的药物喂养祭品,是想让谏魂龛里的先祖们,连魂魄都变得顺从吗?”
不等他们反应,我继续说道:“从今日起,我提议,‘谏魂龛’前的祭仪当改。废三牲六器,只供三样东西:一碗清水,取其澄澈,照见本心;一支百姓书写的控冤尿帛拓文,让先祖得见人间疾苦,魂有所依;一盏悯心钟录音烛,将世间不平之鸣录入其中,日夜长明,以慰英灵。”
我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
宗人令亲自率着礼官们,将我教书的织月书院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高声斥我“亵渎不敬,妖言惑众”,要我出去给天下一个交代。
我没有出去,甚至没有露面。
我只是让书院里的女学子们,搬了蒲团,坐在院中,轮流朗诵一本名为《织月录》的书。
那里面记录的,并非经史子集,而是一些女子最私密的日记,其中一篇,正是一个女孩初次经历月事时的惶恐与不安。
“……血染红了我的裙裤,我以为自己要死了。母亲却说,这是天癸,是女子的福气,只是,往后要多加小心,不能见人,不能沾凉水,更不能去祠堂……我怕见人,可我不想藏。这明明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为何要像罪过一样藏起来?”
清脆又带着一丝迷茫的少女声音,在庄严肃穆的礼官们的斥责声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学究。
就在一个学子读到“我怕见人,可我不想藏”这一句时,祠堂博弈的喧嚣中,异变再次发生。
围住院子的宗祠牌位中,一块刻着“沈氏静姝”的牌位,忽然毫无征兆地向前一倾,将我早先摆在它前面的一碗清水打翻在地。
清凌凌的水泼洒在青石板上,迅速浸润开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形成了一个虽不规整,却能清晰辨认的轮廓——一个“真”字。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学究颤抖着走上前,跪在地上,用手指虚虚地描摹着那个水渍的轮廓,老泪纵横:“天书……此乃天书啊!先人以‘伪’字拒伪祭,以‘真’字应真心!藏于暗处的,方为真情!”
消息如风一般传入内廷。
我听说,皇后娘娘当晚在自己的凤仪殿枯坐了一夜。
第二天,她便悄然废除了凤仪殿中繁琐的私祭规制,只在殿角那座名为“涓音”的小钟旁,设了一张素案。
她每日都会亲手抄录一条宫中嫔妃的心诉帖,默默焚告。
那些心诉,写的都是些不能宣之于口的思念、委屈与期盼。
如此过了七日,一个深夜,那座久不鸣响的“涓音”钟,竟自己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嗡鸣。
守夜的宫人骇然发现,香炉中堆积的灰烬,竟聚拢成一个模糊的形状,像是一个母亲,正温柔地抱着一个婴孩。
皇后闻讯赶来,只看了一眼,便伏地痛哭。
她哭得像个孩子,不再是那个端庄威仪的国母。
“娘,”她泣不成声,“我现在敢说我想你了……你不只是皇后之母,你是我的娘。”
谁也不知道,皇后的母亲,曾因家族获罪,至死都未能与女儿再见一面。
皇后登临后位,却连一声真切的“娘”都只能藏在心里。
这件事之后,六宫嫔妃联名上奏,言辞恳切:“祭奠之重,在心不在形。请陛下废三牲祭,于宫中立‘心告仪’,允臣妾等以真言慰先人,以真情寄哀思。”
变革的种子,一旦发芽,便会迎风疯长。
青鸾的信报从宫外源源不断地传来。
边陲的一个小镇上,一个世代务农的老汉,在村口为自己那溺水而亡的幼子,立了一块无字的石碑。
他没有香烛,没有祭品,每日只是在碑前放一碗新打的井水,对着石碑说说田里的收成,邻家的琐事。
某个夜晚,镇上的人说,他们似乎听到了极远处传来一声钟鸣,缥缈如幻。
第二天,有人发现,老汉立的那块“无名碑”上,竟湿漉漉一片,仿佛被泪水冲刷过。
青鸾在信的末尾写道:“大人,据各地探报,已有十七个州,自发出现了类似的‘素祭坛’。百姓们不再拘泥于形式,或立一石,或栽一树,供一碗水,一杯酒,说几句心里话,便是祭奠。”
我摊开大周的地图,将那十七个州的位置用朱笔一一圈出。
点点灯火,仿佛在黑暗的版图上,燃起了星辰。
我望着那片星火,许久,才低低地叹了口气。
他们终于明白了——祭奠亡者最好的方式,是让活着的人,不再被当成鬼一样,藏起所有的真情实感。
正当我出神时,内侍监总管那尖细却恭敬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
“沈大人,陛下密诏。”
我心中一凛。
这场由我掀起的风暴,终于吹到了权力的最顶端。
他没有召我上殿问话,没有下旨申斥或嘉奖,而是一道私下的密诏。
我接过那明黄的卷轴,缓缓展开。
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却只有寥寥数语,邀我于御书房一叙。
没有说明缘由,只说有要事相商。
我合上圣旨,目光落在窗外那棵光秃秃的树上。
先祖拒了被麻痹的牲畜,皇后拒了无心的规制,百姓拒了虚假的祭奠。
如今,轮到这位天子了。
他会拿出怎样的“诚意”来面对这场变革?
他又会向我,索要怎样真正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