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的春天,在消毒水的气味里艰难地挣扎着。酒店窗外那几株光秃的银杏树,不知何时鼓出了细小的芽苞,嫩绿的尖角刺破深褐的硬壳,在依旧灰蒙的天色下,透出几分倔强的生机。成毅的房间窗帘半开着,让这点稀薄的春意透进来,落在堆满剧本和书籍的桌面上。
距离上次给林然发去那张剧本批注的照片,又过去了一周多。凝固的磁场并未松动,复工依旧遥遥无期。线上剧本会开了又开,关于陆光年“崩溃戏”的争执也暂时搁置,导演最终勉强接受了他提出的“静默崩溃”方向,但要求必须“在眼神和微表情里做到极致”,压力无形中又转回成毅身上。
他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的却不是剧本,而是那本扉页上写着“给关心太阳的人”的《三体》。书页翻到了“给岁月以文明”那一章,目光却有些失焦,落在窗外的银杏新芽上。林然那条【会努力在‘病毒湍流’中稳住轨道】的回复,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沉下去后,留下了一圈圈缓慢扩散的、名为“牵挂”的涟漪。
她怎么样了?那些口罩和酒精够用吗?清华园里,是否也像这里一样死寂?MIT的延期,像一块悬在头顶的巨石,她的“轨道”稳住了吗?还是……也被这漫长的停滞和未知磨损了方向?
一种陌生的、细密的焦虑感缠绕着他。不同于对剧本的纠结,对复工的担忧,这种焦虑带着更私密的温度,是关于一个远在风暴另一端的、具体的人。他想起器材室昏暗中她亮得惊人的眼睛,想起道具箱上那些如天书般流畅的符号,想起她描述粒子“跳舞”时那种纯粹的热爱……那样一个灵魂,不该被凝固在绝望的等待里。
“笃笃笃。”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助理小周,端着刚消毒好的餐盒。
“毅哥,午饭。今天有清蒸鱼,您喜欢的。”小周把餐盒放在茶几上,瞥见成毅手里的《三体》,顺口道,“还在研究科幻呢?这书真这么好看?我看您翻好几天了。”
“嗯,挺有意思。”成毅合上书,站起身走到茶几旁,“小周,你之前说……北京那边的快递,是不是开始慢慢恢复了?”
“对,是有松动。”小周点头,麻利地打开餐盒盖,“非疫区发往北京的低风险包裹,好像能走了,就是慢,消毒检查特别严。毅哥您要寄东西?”
“嗯。”成毅坐下,拿起筷子,目光落在清蒸鱼上,心思却飘远了,“寄本书。顺便……再放点东西。”
---
北京,清华园。
物理楼实验室的寂静,依旧厚重得能压垮神经。但林然的状态,却像被重新注入了能量的粒子,在无形的约束场中,轨迹变得清晰而稳定。
窗台上,那盆之前被她遗忘、蔫头耷脑的绿萝,在喝饱了水后,竟然顽强地抽出两片嫩绿的新叶,小小的,却充满了不屈的生命力。实验台一角,整齐码放着成毅寄来的N95口罩和酒精,像一座坚实的堡垒,无言地提供着安全感。而最常被她拿起的,是那本被归还的《三体》。她不再仅仅阅读,而是会反复摩挲扉页上他新写下的那行字——“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旁边那个向上的小箭头,像一根无形的指针,在她心绪飘向迷茫时,将她拉回。
收到那张剧本批注照片后,她没有立刻回复。那句【你的‘粒子湍流’,给了我新的磁场方向】像一道温暖的光束,照亮了她被疫情冰封的内心。她在思考,如何回应这份沉甸甸的理解和共鸣。
几天后,她再次投入了对停滞项目数据的深度挖掘。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她将疫情造成的“停滞期”视作难得的沉淀时间,开始系统性地整理、复盘过去实验的所有数据,寻找那些在匆忙推进中被忽略的细节和关联。
这天下午,她正沉浸在一组关于边界湍流与杂质离子行为的关联分析中,试图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屏幕上复杂的方程组和模拟曲线如同迷宫。她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叩问数据的核心。
突然,放在一旁的手机屏幕亮起,伴随着视频通话特有的铃声。
林然吓了一跳,思路瞬间被打断。她瞥了一眼屏幕——是导师黄教授发起的多人视频会议邀请。项目虽然暂停,但导师要求核心成员每周线上碰头,保持状态。
她赶紧整理了一下头发(虽然只是对着电脑),深吸一口气,接通了视频。
屏幕上立刻跳出几个小窗口。黄教授严肃的脸出现在正中,背景是家里的书房。赵鹏顶着鸡窝头,背景是凌乱的宿舍。还有另外两个项目组的师兄师姐。
“人都齐了?”黄教授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惯有的威严,“今天主要是听林然汇报一下她这段时间对历史数据的复研进展,看看有没有新发现能指导我们后续重启。林然,你开始吧。”
“好的,老师。”林然定了定神,将屏幕共享切换到自己的数据分析界面。她开始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重新梳理的脉络、发现的几个数据异常点、以及初步构建的关于杂质离子影响湍流输运的新模型框架。她的声音平稳,逻辑清晰,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在她口中变得条分缕析。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装置第37号放电实验中出现的高能粒子群异常逃逸,很可能与当时注入的氦气杂质在特定边界磁面形成的局域‘热点’有关,而非我们最初归因的磁场线圈微小形变。这为我们后续优化杂质控制和边界位形设计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林然做了总结,看向屏幕里的导师。
视频窗口里,黄教授严肃的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微微颔首:“思路清晰,证据链初步完整。这个方向很有价值!林然,做得不错!这段时间没荒废!”
赵鹏在另一个窗口里夸张地竖起大拇指:“牛啊小林子!我就说你是咱们组的‘数据挖掘机’!这都能被你刨出来!”
林然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口罩下的脸颊微热:“鹏哥过奖了,就是……多花了点时间梳理。”
会议又持续了二十多分钟,讨论了一些细节。结束时,黄教授再次肯定了林然的发现,并鼓励大家利用这段时间多做这样的深度思考。
林然退出会议,长舒了一口气。一种久违的、源自专业领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驱散了部分疫情带来的阴霾。她摘下口罩,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正准备起身活动一下,目光无意间扫过刚才视频会议的小窗口缩略图。
她自己的那个小窗口还停留在屏幕上。画面里,是她戴着口罩、专注讲解的样子,背景是熟悉的实验室仪器和……窗台上那盆抽出新叶的绿萝。而在她身后实验台的角落,除了电脑和文献,还清晰地放着一本书——深蓝色宇宙星云封面的《三体》,以及旁边几盒显眼的、印着N95标识的口罩盒子。
林然的心跳,毫无预兆地漏跳了一拍。
她刚才……全神贯注地讲解,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视频背景里,会如此清晰地出现那两样东西——那本他寄回的书,和他寄来的口罩。
他……会看到吗?刚才导师和师兄们都在听内容,应该不会留意背景吧?可是……万一呢?
一种混合着尴尬和一丝说不清道不明情绪的热度,悄悄爬上了她的耳根。她赶紧伸手,把桌面上的《三体》和口罩盒子往镜头拍不到的角落推了推。
---
横店酒店房间。
成毅刚结束一场线上剧本围读,正疲惫地揉着眉心。经纪人杨帆的电话又打了进来,语速飞快地跟他确认几个因疫情调整的后续商务档期。成毅心不在焉地听着,目光落在笔记本电脑尚未关闭的浏览器页面上——他刚才在搜索关于MIT核聚变研究的最新动态,试图理解林然可能面临的更具体的挑战。
杨帆终于说完,挂了电话。成毅随手点开微信,想看看剧组群里的消息。置顶的聊天列表里,黄教授的名字旁有个小红点(他之前加了黄教授微信,方便请教一些科学细节),点开是黄教授几分钟前发来的一条信息:
【成毅,分享个好消息。今天项目组线上会议,林然同学汇报了她这段时间的研究进展,有重要发现!年轻人没有被疫情打垮,反而沉下心挖掘出了新东西!这是会议录屏片段(涉密部分已剪掉),你有兴趣可以看看,也让我们这个‘人造太阳’沾沾你这位“导演”的喜气![笑脸]】
下面附着一个视频文件链接。
成毅有些意外,随即心头一动。他立刻点开那个链接。
视频不长,剪辑掉了涉密的数据图表,主要保留了林然讲解的音频和她上半身的视频画面。画面中,她戴着口罩,只露出光洁的额头和那双专注的眼睛。她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平稳,清晰,带着一种理性而强大的力量感,将复杂的物理问题抽丝剥茧。成毅虽然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她话语中的逻辑链条和那种沉浸在探索中的光芒。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画面背景吸引。她的身后,是冰冷的实验仪器。而在实验台的一角,一盆小小的绿萝顽强地伸展着两片嫩绿的新叶,充满了盎然的生机。更让成毅呼吸微滞的是——就在绿萝旁边,安静地放着他寄回去的那本《三体》,深蓝色的星云封面在实验室的灯光下清晰可见!旁边,还有几盒他寄去的N95口罩!
她把他寄的东西,放在了她日常工作的、触手可及的地方!
一种难以言喻的、滚烫的暖流瞬间涌遍成毅的全身,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紧紧握住。所有的疲惫、剧本的争执、复工的焦虑,在这一刻都被眼前这个画面和她的声音驱散了。
他看到她没有被击垮。她在风暴中稳稳地守住了自己的“轨道”,甚至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她将他寄予的防护和那本承载着“共勉”的书,融入了她奋斗的日常背景里。那盆新生的绿萝,像一个小小的隐喻,象征着希望和坚韧。
视频播放完了,画面定格在林然摘下口罩、露出一个略带腼腆却充满成就感的微笑瞬间(剪辑进去的)。那双眼睛,即使隔着屏幕,即使带着疲惫,依旧亮得惊人。成毅的指尖无意识地抚过屏幕上她的眼睛。
他立刻点开短信对话框。千言万语在胸腔里翻涌——为她感到的骄傲,看到她状态尚可的安心,以及看到《三体》和口罩出现在她背景里的那份难以言说的悸动。他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输入,删删改改,最终只发过去一句:
【看到了你的‘新发现’。窗台上的绿萝,长得很好。】
他避开了直接提及《三体》和口罩,只点出了那盆象征性的绿萝。但他知道,她一定懂。懂他看到了什么,懂他想说什么。
发送后,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横店铅灰色的天空下,那几株银杏树的新芽似乎又舒展了一些。凝固的磁场依旧存在,病毒湍流依旧肆虐。
但此刻,他心中那片被隔离的孤岛,仿佛被一道跨越千里的、无形的方程连接了起来。那方程里,有实验室的灯光,有抽芽的绿萝,有深蓝的星云封面,有白色的口罩盒,还有一双在风暴中依旧亮如星辰的眼睛。
他拿起笔,重新翻开《人造太阳计划》的剧本。这一次,落笔不再沉重。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仿佛在为那个远方的“粒子”,在无形的湍流中,勾勒出一条更清晰、更坚定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