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留在聚乙二醇膜上的牙印在解剖镜下清晰可见,齿痕深度显示咬合力极大——周清于比对校医院的牙科档案,陈默的右侧臼齿有颗龋齿,正好在齿痕边缘留下个三角形缺口。这与冷库应急灯旁发现的半截牙具吻合,那是支被咬扁的薄荷糖,糖纸内侧沾着点红磷粉末。
“他在咬开包装时,嘴里含着红磷,”白朴之捏起糖块放在金属盘里,用体温加热时,糖衣融化后露出的薄荷脑晶体开始冒烟,“这是他的应急方案,一旦U盘被毁,就用薄荷脑和红磷的混合物制造烟雾信号。”他忽然想起竞赛现场陈默举着的灭火器,喷嘴处残留的薄荷味正是由此而来。
校医院后勤仓库的角落里,有个被撬开的木箱,里面装着十几支未开封的秋水仙素试剂,标签上的生产批号与王涛账簿里的“海外耗材”完全一致。箱底的稻草里,藏着本被虫蛀的笔记本,字迹是陈默的,其中一页写着:“王涛的实验室在地下三层,用恒温箱培育某种孢子,37℃最活跃。”
地下三层的入口藏在药房的电梯井后面,墙壁上的密码锁有被暴力破解的痕迹,锁芯残留的金属碎屑检测出是陈默的解剖刀材质。电梯井的钢缆上缠着根钓鱼线,线头系着块磁铁——和张辰用来引爆硝酸铵的装置同款,但磁铁极性相反,会相互排斥。
“是陈默改的,”周清于用磁铁靠近锁孔,密码盘突然弹出组数字:3737,“和冷库温度相同,他在给我们留线索。”
地下实验室的恒温箱里,果然培养着种灰绿色的孢子,显微镜下呈链状排列,接触空气后会释放出刺鼻的气味。白朴之将孢子样本滴入显影剂,液体瞬间变成暗红色——这是炭疽杆菌的特征反应,而培育温度被精准地控制在37℃。
“王涛在非法培育生物武器,”周清于指着恒温箱的控制面板,最近一次调整温度的记录是昨天凌晨三点,操作人代码显示是“李”,“李医生最后参与的事,是这个。”实验室的冰箱里,有几支标着“疫苗”的注射器,里面的液体成分与林薇体内的秋水仙素抗体一致。
冰箱内壁贴着张便签,用指甲刻着:“孢子遇甲醛会失活,浓度38%有效。”而实验室的通风管道里,正好藏着几桶福尔马林,浓度标注38%——与林薇尸体防腐用的浓度相同。
“他们用福尔马林处理炭疽孢子,”白朴之忽然发现桶身有个针孔,里面的液体正通过软管流向电梯井,“是想通过电梯通风系统扩散,毁掉整栋实验楼的证据。”软管接口处缠着的胶带,和陈默金属盒里的同款,上面还有他龋齿留下的咬痕。
实验室的操作台抽屉里,有张被血浸透的化验单,是陈默的血常规报告,显示他感染了炭疽杆菌。而旁边的急救包里,少了支抗毒素血清——校医院的库存记录显示,最后一支被李医生领走了。
“李医生不是逃了,是被灭口了,”周清于看着通风口的栅栏,上面有挣扎的抓痕,“王涛发现他偷血清救陈默,就把他推进了管道。”栅栏外的水泥地上,有片深色污渍,检测后确认是李医生的血迹,旁边还散落着几粒薄荷糖——和陈默含着的同款。
警方在通风管道深处找到李医生的尸体时,他的手里还攥着半张实验记录,上面画着炭疽孢子的灭活公式,最后一步需要38℃的恒温加热——和林薇体内秋水仙素起效的温度惊人吻合。
“这才是所有温度谜题的终点,”白朴之将记录与林薇的实验报告并排放置,“她发现的不是数据造假,是王涛的生物武器计划,秋水仙素只是用来掩盖炭疽感染的幌子。”
地下实验室的自爆装置在警方介入时被成功拆除,但控制面板上残留的指纹显示,陈默曾试图启动它——在感染炭疽后,他想和这里同归于尽。而装置的密码,正是林薇实验报告上的荧光坐标:C3-5。
离开地下三层时,周清于在电梯井的钢缆上发现了最后一个线索:块凝固的聚乙二醇,里面嵌着颗牙齿——是陈默那颗有龋齿的臼齿,齿缝里卡着的纤维,与王涛白大褂的布料完全一致。
夕阳透过实验楼的气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长的光斑,像根未燃尽的引线。白朴之看着手里装着牙齿的证物袋,忽然想起陈默日记里的话:“有些真相,需要用牙齿咬碎谎言才能看见。”远处的警笛声里,似乎还能听见聚乙二醇融化的滴答声,像在倒数着某个被掩盖的熔点,终于在阳光下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