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罐喷出的白雾在实验室地面凝结成霜,周清于蹲下身用指尖触碰,霜层下隐约透出淡蓝色的荧光。她用镊子拨开结冰的试剂瓶,发现罐底沉着块破碎的玻璃片,上面刻着的“林”字被液氮冻得裂开细纹——是林薇实验箱上的铭牌,边缘还缠着半根红色的棉线。
“这棉线是病理科标本罐的封口绳,”白朴之从口袋里掏出之前在解剖室找到的标本碎片,棉线纤维与玻璃片上的完全吻合,“林薇在火灾前把铭牌藏进了液氮罐,怕被王涛销毁。”他忽然注意到液氮罐的压力阀上有个牙印,与陈默的龋齿模型比对后完全重合,“陈默后来找到过这里,用牙齿咬开过阀门。”
实验室的操作台抽屉里,有本被液氮冻硬的笔记本,解冻后纸张边缘卷曲,字迹却依然清晰。是林薇的实验日志,其中一页详细记录了“温度锁”的原理:“在疫苗抗体中植入热敏蛋白,37℃时蛋白结构展开,激活抗体;超过37.2℃则迅速折叠,导致抗体失活——这是唯一能阻止王涛反向改造的方法。”日志旁贴着张照片,林薇举着装有热敏蛋白的试管,背景里的恒温箱显示温度37℃,旁边站着个戴口罩的男人,白大褂口袋里露出的工牌一角,能辨认出“后勤-王”的字样。
“王涛当时就在场,”周清于放大照片,男人的手腕上有块烫伤疤痕,与校医院烫伤科的就诊记录比对后确认是王涛,“他早就知道热敏蛋白的存在,却故意装作不懂,等着林薇研究成功后再抢。”日志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残留的纸纤维上,检测出王涛的指纹和秋水仙素的成分——他用秋水仙素胁迫林薇交出研究成果,撕走的页面上,应该记录着热敏蛋白的提取方法。
校医院的药房里,王涛的保险柜被重新撬开,里面除了之前发现的账簿,还有个暗格,藏着支装有黑色液体的注射器,标签写着“灭活剂”。检测后发现液体里除了甲醛,还有热敏蛋白的降解酶——王涛早就准备好破解“温度锁”的方法,只是没料到林薇会将蛋白与抗体深度结合。暗格内壁贴着张便签,用红笔写着:“陈默体内的抗体样本,必须在37℃下提取,超过37℃就会失效。”
“他想在陈默发病时提取样本,”白朴之突然想起隔离病房的温度异常,“之前远程升高温度不是为了让陈默发作,是为了确认抗体是否还能提取——王涛根本没破解‘温度锁’,只能赌陈默的体温没超过37.2℃。”
警方在王涛的宿舍里,找到台微型离心机,里面残留的液体成分与陈默的血液一致。离心机的操作记录显示,王涛曾在三天前提取过陈默的血液样本,当时的温度控制在36.9℃——接近抗体激活阈值,却又不会让其失活。而离心机旁的显微镜载玻片上,除了炭疽孢子,还有秋水仙素的结晶,形状与林薇嘴角缝合线的纹路相同。
“他用秋水仙素让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方便运输,”周清于将载玻片放在紫外灯下,孢子表面浮现出淡绿色的荧光,“是生物实验室的荧光染料,和林薇实验服上的一样——王涛从林薇的尸体上获取了孢子样本。”她忽然想起林薇的尸检报告,病理科的李医生在报告里隐瞒了孢子感染的痕迹,只写了秋水仙素中毒,“李医生当时被王涛威胁,不敢说实话。”
老化学楼的地下室里,除了之前发现的密室,还有个被水泥封死的房间。白朴之用冲击钻打开墙面,里面是间简易实验室,操作台上放着台基因扩增仪,显示屏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次运行的数据:“热敏蛋白基因序列,扩增温度37℃,循环次数30次。”扩增仪的USB接口里,插着个U盘,正是林薇被撕掉的日志页面扫描件,上面除了热敏蛋白的提取方法,还有段手写批注:“王涛的真正目标,是市立图书馆的生物样本库,那里有10万份市民的基因样本。”
“他想在样本库里扩散带抗体的孢子,”周清于的后背沁出冷汗,“让市民感染后产生依赖,再用‘特效疫苗’牟利——这才是他和海外公司的真正交易。”实验室的通风管道连接着市政地下管网,管道口的格栅上,沾着与图书馆样本库相同的消毒水成分,“他已经去过那里,留下了孢子痕迹。”
市立图书馆的生物样本库紧急封锁,工作人员在通风口发现了聚乙二醇胶囊的碎片,里面的孢子已经失活——林薇的“温度锁”起效了,样本库的恒温系统设定在37.5℃,超过了抗体激活阈值,孢子失去了感染能力。碎片旁放着张纸条,是林薇的字迹:“样本库温度37.5℃,是我一年前建议调整的,就怕今天。”
隔离病房里,陈默的病情逐渐好转,他看着林薇的实验日志,忽然想起什么:“火灾那天,林薇把热敏蛋白的原始样本藏在了老化学楼的火灾报警系统里,她说那里是唯一不会被火波及的地方。”老化学楼的火灾报警器拆开后,里面果然有个金属盒,装着支冷冻管,标签写着“热敏蛋白-01”,旁边贴着张林薇的照片,背面写着:“给清于和朴之,谢谢你们守住了温度。”
冷冻管的温度显示-196℃,与液氮罐的温度一致。白朴之将冷冻管放进恒温箱,设定温度37℃,半小时后,管内的液体变成淡蓝色——热敏蛋白成功激活。技术人员用这份样本,生产出了大量能破解王涛“毒疫苗”的抗体,彻底阻断了孢子扩散的可能。
警方在王涛的海外账户里,发现了份未完成的交易记录,对方要求王涛提供10万份带抗体的孢子样本,交货日期定在生物竞赛决赛当天。而王涛的电脑里,还存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所有接触过孢子的人员,包括周清于和白朴之的名字,旁边标注着“已注射低剂量疫苗,37℃时会产生轻微反应”。
周清于忽然感到手腕发痒,卷起袖子发现皮肤表面出现淡蓝色的荧光——是疫苗的轻微反应,温度刚好37℃。白朴之的手腕上也有同样的荧光,两人相视一笑,明白这是林薇留下的保护,她在他们接触孢子前,悄悄给他们注射了低剂量疫苗。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在液氮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周清于将林薇的实验日志和冷冻管放进证物盒,盒盖上贴着张荧光贴纸,是林薇画的小太阳,旁边写着:“真相不会被冻结,只会在正确的温度里,重新发光。”白朴之看着窗外渐渐散去的警笛声,忽然想起林薇日志里的最后一句话:“所有用温度编织的谎言,终会被温度本身揭穿——因为37℃,是生命的温度,也是正义的温度。”
隔离病房的窗户前,陈默将林薇的照片贴在玻璃上,阳光落在照片上,林薇举着试管的笑容格外清晰。远处的市立图书馆,样本库的工作人员正在更换新的恒温系统,显示屏上的温度稳定在37℃,像一道永不失效的防线,守护着无数人的生命,也守护着林薇用生命换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