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于将恒温箱的温度旋钮固定在37℃时,箱壁的荧光刻度突然亮起,在林薇的实验报告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光斑汇聚处,一行被修正液覆盖的字迹渐渐显形:“1998项目志愿者后代,基因标记在第17号染色体——王涛的目标不止供水站。”
白朴之立刻调出1998年疫苗项目的志愿者名单,发现其中12人的后代正在本市就读,包括高二(3)班的苏晓——她的祖父正是当年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此刻苏晓正坐在生物竞赛的颁奖台下,手腕上戴着个看似普通的电子手环,屏幕显示的体温始终稳定在36.8℃,但背面的二维码扫描后,跳转到一个未注册的服务器地址,页面只有一行字:“37℃触发,标记激活。”
“是王涛给她的,”周清于的指尖划过手环的缝隙,里面藏着微型温度传感器,“表面是健康监测手环,实际是基因标记的触发器——只要苏晓的体温达到37℃,服务器就会向隐藏的孢子装置发送启动信号。”她突然想起王涛被捕时口袋里的清单,其中“12”这个数字被圈了三次,“12个志愿者后代,对应12个隐藏装置,供水站只是幌子。”
苏晓的座位下,警方果然找到个巴掌大的金属盒,盒内的电路板与老化学楼楼顶的炸弹属于同款,但核心部件换成了基因识别模块。模块里存储的基因序列,与苏晓的唾液样本完全匹配,旁边标注着“激活温度37℃,延迟10分钟引爆”——王涛算准颁奖时的灯光会让人体温升高,刚好触发装置。
“林薇肯定留下了破解方法,”白朴之翻出林薇母亲的实验日志,在“基因标记”章节的空白处,有个用铅笔勾勒的手环草图,旁边写着“磁铁消磁,37℃以下操作”。他立刻找来块强磁铁,贴近苏晓的手环,屏幕瞬间黑屏,模块里的指示灯从红色变成绿色——装置成功解除,但服务器的信号还在持续发送,显示另外11个装置仍处于待激活状态。
11个装置的位置藏在志愿者后代的常用物品里:书包的拉链头、铅笔盒的磁铁扣、甚至校牌的金属边框。周清于和白朴之兵分两路,在上课铃响前找到了10个装置,最后一个却迟迟没有下落——对应的志愿者后代是陈默的表妹,就读于市立中学,此刻正在参加全市的作文竞赛,她的参赛证上,贴着张看似普通的荧光贴纸,温度达到37℃时,贴纸会显示出“安全”二字,实际是装置的伪装。
作文竞赛现场的空调突然故障,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到36.5℃。白朴之赶到时,陈默的表妹正因为紧张浑身发热,参赛证上的荧光贴纸已经开始变色。他刚要上前取下贴纸,一个穿保安制服的男人突然冲过来,手里举着个便携式加热器,温度显示38℃:“王涛说过,谁破坏他的计划,谁就得死!”
这个男人是王涛的远房亲戚,负责看守最后一个装置。白朴之侧身躲开加热器,将随身携带的液氮喷雾喷向男人的手腕,加热器瞬间冻结,掉在地上摔碎。他趁机取下参赛证上的贴纸,里面的装置已经开始倒计时,只剩30秒——白朴之将装置贴在空调的散热片上,利用低温让倒计时暂停,最终成功拆除。
所有装置解除后,警方在服务器的后台发现了王涛的终极计划:12个装置同时引爆时,会向市立体育馆的通风系统释放变异孢子,那里正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有近万名孩子。而体育馆的恒温系统被设定在37℃,刚好是孢子活性最强的温度。
“林薇早就知道体育馆的问题,”周清于翻出林薇的手机备份,里面有段去年拍摄的视频:林薇在体育馆的通风口前,用荧光笔在格栅上画了个“37℃”的标记,“她当时就发现恒温系统被篡改,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视频的最后,林薇对着镜头说:“孢子怕紫外线,尤其是254nm波长的,体育馆的紫外线消毒灯可以改造……”
体育馆的紫外线消毒灯被藏在看台的座椅下,开关连接着温度传感器,设定在37℃时自动开启。但王涛篡改了传感器,让消毒灯无法启动。白朴之找到消毒灯的控制箱,发现里面有个林薇留下的备用开关——是用她的实验箱配件改装的,开关上贴着张乳牙形状的贴纸,与林薇乳牙盒里的牙齿完全吻合。
“用乳牙的温度触发,”周清于将林薇的乳牙放在开关的温度感应区,牙齿的温度经过特殊处理,始终保持在37℃,“这是林薇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咔嗒”一声,消毒灯全部亮起,紫色的光线透过通风口,在体育馆的空气中形成一道屏障——即使有孢子泄漏,也会被紫外线杀死。
王涛在审讯室里,面对所有证据,终于承认了所有罪行:1998年他偷取林薇母亲的实验数据,想卖给海外公司牟利,却被发现后开除;去年他得知林薇在研究炭疽疫苗,担心自己的罪行暴露,便策划了火灾,试图销毁证据;后来发现林薇掌握了他的秘密,便痛下杀手,并用秋水仙素掩盖真相;最终想通过变异孢子报复所有与1998年项目相关的人,包括无辜的孩子。
“林薇的母亲当年给过我机会,让我改过自新,”王涛的声音带着悔恨,“但我被贪念冲昏了头,现在才明白,科学不是用来报复的,是用来守护的。”
隔离病房里,陈默的身体逐渐康复,他将林薇的金属牌和母亲的实验日志放在一起,对着阳光轻声说:“阿姨,林薇,你们放心,真相不会被掩盖,正义也不会缺席。”金属牌上的37℃刻度,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像一道永不熄灭的生命防线。
周清于和白朴之站在老化学楼前,看着工人拆除被烧毁的实验设备,露出墙面上林薇母亲当年写下的“科学守护生命”六个字。夕阳落在字上,温度刚好37℃——是生命的温度,是正义的温度,也是所有热爱科学的人心中,最温暖的温度。
“林薇说过,所有的谎言,终会在正确的温度里显形,”周清于看着手腕上渐渐淡去的荧光印记,“现在,她的愿望实现了。”
白朴之点点头,将林薇的实验报告放进恒温箱,设定温度37℃:“我们会把这些交给学校的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有个女孩用生命诠释了科学的意义——不是制造毁灭,而是守护每一个37℃的生命。”
远处的市立体育馆,紫外线消毒灯还在亮着,紫色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操场上奔跑的孩子身上,像一道无形的守护屏障。而老化学楼的通风口,风带着淡淡的薄荷味吹过,仿佛林薇的轻声诉说,在告诉所有人:37℃的温度,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藏在每一个热爱生命、追求正义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