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于将恒温箱里的实验报告取出时,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凸起——是林薇用指甲刻下的细痕,在37℃的灯光下,这些细痕拼出了“薄荷”二字。她忽然想起陈默含过的薄荷糖,还有老化学楼通风口飘出的薄荷味,转身冲向病理科的标本柜,在林薇的乳牙盒底层,果然藏着个锡箔纸包,里面是晒干的薄荷叶片,叶片上用荧光墨水写着:“37℃蒸馏,得解毒剂。”
“薄荷醇在37℃时会挥发,可能是中和孢子的关键,”白朴之找来蒸馏装置,将薄荷叶片放入烧瓶,设定温度37℃。半小时后,冷凝管滴出淡绿色的液体,滴在之前残留的变异孢子样本上,原本活跃的孢子瞬间停止运动——检测显示,薄荷醇能破坏孢子的细胞膜,与林薇的抗体形成双重防护。他忽然注意到烧瓶底部,有个极小的刻痕,是林薇实验箱的编号,“她早就做好了蒸馏准备,就怕后续还有孢子泄漏。”
校医院的药房里,王涛的保险柜暗格深处,警方发现了份未销毁的名单,上面记录着“薄荷种植基地”的地址,旁边标注着“37℃最佳生长期”。周清于和白朴之赶到基地时,大片薄荷正处于收获期,田间的温控设备显示温度稳定在37℃,负责人是个戴口罩的男人,看到他们后突然往温室跑——正是王涛的后勤助手,他没被灭口,而是躲在这里继续培育含高浓度薄荷醇的品种,为后续的孢子计划储备“解毒剂”,实则想垄断解毒资源牟利。
温室的控制板上,温度正被人为升高到40℃,超过了薄荷醇的挥发阈值。男人手里举着个喷雾器,里面是稀释的孢子溶液:“王涛说了,薄荷没了,你们的抗体也撑不了多久!”白朴之迅速将蒸馏出的薄荷醇液体装进喷雾瓶,对着男人的喷雾器反向喷洒,薄荷醇与孢子接触的瞬间,液体变成乳白色的沉淀——男人见状慌不择路,撞在温控设备上,被赶来的警方制服。
温室的角落里,有个被布盖住的金属箱,里面是台改装过的孢子培养箱,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显示37℃,培养皿里的孢子却已经失活。箱壁贴着张纸条,是林薇的字迹:“薄荷与抗体,37℃共生,缺一不可。”纸条边缘沾着泥土,与基地的土壤成分一致——林薇早在去年就来过这里,在薄荷田里埋下了抗体样本,让薄荷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抗体成分,形成天然的防护层。
“难怪王涛要控制这里,”周清于摘下片薄荷叶,在紫外灯下,叶片边缘泛着淡蓝荧光,是抗体的残留,“他想把天然含抗体的薄荷毁掉,让大家只能依赖他的‘解毒剂’。”她忽然想起林薇的实验日志里,有张薄荷田的照片,照片里的稻草人身上,挂着个写有“37℃”的牌子,牌子背面是林薇母亲的签名——原来林薇的母亲当年也参与了薄荷种植,为疫苗研究提供辅助原料。
老化学楼的地下室里,之前被忽略的通风管道分支,被薄荷味的风吹出淡绿色的雾气。白朴之顺着雾气找到源头,是个隐藏的储存罐,罐身的压力表显示压力异常,温度传感器卡在37℃。罐壁上有个玻璃观察窗,里面是淡绿色的液体,与蒸馏出的薄荷醇一致,但浓度更高——是林薇提前储存的高纯度薄荷醇,连接着整个化学楼的通风系统,一旦检测到孢子,就会自动释放。
储存罐的控制板上,有个指纹识别器,周清于将林薇的乳牙放在识别区,控制板瞬间亮起,屏幕上跳出林薇的影像:“如果你们看到这个视频,说明孢子危机还没结束。薄荷醇的有效期只有一年,需要用新的薄荷和抗体重新蒸馏,密码是我母亲的生日——19780615,也是薄荷的最佳种植日期。”
视频的最后,林薇对着镜头举起薄荷叶片:“科学就像薄荷,在37℃时能带来清凉,也能抵御伤害。希望你们永远记得,研究的意义不是征服,是守护。”
警方根据林薇提供的密码,打开了基地的种子库,里面储存着大量经过抗体培育的薄荷种子,足够全市种植。陈默康复后,主动申请管理种子库,他在基地的温室里,按照林薇的方法,将薄荷与抗体样本共同培育,温度始终控制在37℃,叶片上的荧光越来越亮——像无数个微小的生命信号灯。
周清于和白朴之将林薇的薄荷蒸馏液、抗体样本,还有薄荷种子一起,放进恒温箱,设定温度37℃,捐赠给了市疾控中心。恒温箱的玻璃上,贴着林薇、林薇母亲还有陈默父亲的照片,照片旁写着:“37℃,是三代人的守护温度。”
市立中学的生物课上,老师拿着林薇的实验报告,给学生们讲解“科学与守护”的主题,讲到薄荷醇中和孢子的原理时,窗外的薄荷田飘来淡淡的清香,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本上投下的温度,刚好37℃。学生们看着课本上林薇的照片,眼里满是敬佩——这个用生命守护温度的女孩,成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榜样。
老化学楼的重建工程启动那天,周清于、白朴之和陈默一起,在楼前种下了第一株薄荷苗,苗牌上刻着“37℃”。薄荷苗在阳光下慢慢舒展叶片,风一吹,薄荷味飘满整个校园,像林薇从未离开,用她最喜欢的味道,守护着这片她曾战斗过的地方。
白朴之看着随风摆动的薄荷叶,轻声对周清于说:“你看,她留下的温度,一直在。”
周清于点点头,指尖拂过薄荷苗的叶片,温度刚好37℃——是生命的温度,是科学的温度,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薄荷味的正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