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学楼前的薄荷苗破土一周后,周清于发现最外侧那株的叶片总朝着固定方向倾斜——不是风吹的痕迹,叶片背面隐约透着淡蓝色荧光,像被什么东西牵引着。她蹲下身拨开土壤,一截生锈的金属管露了出来,管口缠着的薄荷根须里,裹着个塑料密封袋,里面是张泛黄的图纸,画着老化学楼的地下管线图,标注“37℃恒温层”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三次。
“是林薇母亲当年设计的管线,”白朴之对比图纸和老化学楼的建筑档案,发现“37℃恒温层”其实是条隐藏的试剂输送管,连接着1998年的疫苗实验室,“王涛可能利用这条管线运输过孢子,却没发现林薇在里面留了东西。”图纸边缘有行极小的字:“薄荷根指向阀门,37℃时开”——此刻薄荷苗的根须,正朝着图纸标注的“主阀门”方向生长。
两人顺着薄荷根须的走向,在老化学楼的墙角找到块松动的石板,底下是个布满锈迹的阀门,阀柄上刻着“1998”,还缠着半根薄荷纤维。白朴之用扳手转动阀门时,管道里传来“咕噜”声,接着流出淡绿色的液体,与之前蒸馏的薄荷醇不同,液体里悬浮着细小的晶体——检测后发现是林薇母亲当年研发的“原始抗体晶体”,在37℃恒温环境下保存了二十多年,依然具有活性。
液体底部沉着个金属盒,盒身的密码锁是齿轮式,每个齿轮边缘都有温度刻度,只有将所有齿轮对准37℃才能打开。周清于想起林薇乳牙盒里的温度刻度,试着按“3-7-3-7”的顺序转动齿轮,“咔嗒”一声,盒子打开了,里面是份1998年的实验记录,最后一页贴着张照片:林薇母亲抱着年幼的林薇,站在疫苗实验室前,手里举着的试剂瓶上,贴着和现在液体里相同的晶体标签。
“林薇从小就知道这个秘密,”白朴之指着照片背面的字:“晶体需与薄荷醇3:1混合,37℃激活,可永久中和炭疽孢子。”他忽然注意到金属盒的夹层里,有张被折叠的地图,标注着市外一座废弃的疫苗仓库,旁边写着“王涛的备份”——王涛当年偷取数据后,在这里藏了批原始孢子,想作为日后的“筹码”。
废弃仓库的铁门锈迹斑斑,门环上缠着根薄荷绳,绳结是林薇常用的“温度结”——只有在37℃时,绳结才会因为纤维膨胀而松开。周清于用体温捂住绳结,几分钟后,绳子果然自动解开,铁门推开时,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仓库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十瓶孢子试剂,标签上的温度标注都是“37℃活性”。
货架的最底层,有个被布盖住的大铁箱,里面是台改装过的孢子扩散器,连接着仓库的通风系统,显示屏上的温度正在缓慢攀升,目标温度37℃,旁边的倒计时显示还有2小时——王涛在被捕前,远程启动了这个装置,想让孢子通过通风系统扩散到附近的村庄。
扩散器的控制面板上,有个薄荷形状的凹槽,正好能放下之前找到的原始抗体晶体。周清于将晶体放入凹槽,面板瞬间亮起,屏幕上显示“抗体识别中”,但需要输入激活温度。白朴之想起林薇母亲照片里的试剂瓶,瓶身标注的温度是“37.0℃”,他输入后,扩散器的倒计时突然暂停,屏幕显示“孢子中和完成”——晶体与薄荷醇的混合液,通过扩散器的管道,自动注入了所有孢子试剂瓶,液体接触的瞬间,试剂瓶上的“37℃活性”标签变成了灰色。
仓库的角落里,有个被遗弃的笔记本,是王涛的手写日志,其中一页写着:“林薇的母亲当年故意留下原始抗体,就是为了防止我滥用孢子,她算准了林薇会找到……”日志的最后,画着个薄荷苗的图案,旁边打了个问号——王涛到最后也没明白,林薇母女为什么要用薄荷作为线索,却不知道薄荷不仅能中和孢子,更是母女俩约定的“守护信号”。
回到学校时,老化学楼前的薄荷苗已经长出了新叶,陈默正拿着恒温喷雾器,将37℃的薄荷醇溶液喷洒在叶片上。看到周清于和白朴之手里的金属盒,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薄荷开花时,记得去老化学楼的地窖,那里有你林阿姨留下的东西。”
地窖的入口藏在薄荷田的中央,用块石板盖住,石板上刻着“37℃开花”。三人合力移开石板,地窖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盆薄荷,正开着淡紫色的花,花盆的标签上,写着1998年志愿者后代的名字,包括苏晓和陈默的表妹。每盆薄荷的土壤里,都埋着个小玻璃瓶,里面是原始抗体和薄荷醇的混合液——是林薇的母亲当年为每个志愿者后代准备的“防护剂”,林薇后来找到了这里,定期给薄荷浇水,让混合液在37℃的土壤里保持活性。
“这才是真正的守护,”周清于看着花盆里的薄荷,花朵在37℃的地窖温度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是用科学制造武器,而是用科学守护每一个生命。”
警方将仓库里的孢子试剂和扩散器全部销毁,原始抗体晶体则交给了市疾控中心,用于研发更安全的炭疽疫苗。老化学楼的重建工程顺利进行,新的实验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薄荷角”,摆放着林薇母女培育的薄荷品种,墙上挂着林薇的实验报告和照片,旁边写着:“37℃,是科学的温度,也是守护的温度。”
周清于和白朴之站在薄荷角前,看着阳光下的薄荷叶片,忽然发现叶片上的荧光组成了个心形,温度刚好37℃——那是林薇用生命留下的最后一个信号,告诉所有人,科学的本质是爱,不是伤害。
陈默拿着父亲的金属牌,放在薄荷的花盆里,金属牌上的“37℃”刻度,与花盆标签上的温度完美重合。他轻声说:“林阿姨,林薇,你们放心,我们会继续守护这份温度,让薄荷的清香,永远飘在校园里。”
远处的教学楼里,传来学生们朗读的声音,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本上,课本里关于“炭疽疫苗”的章节旁,画着一株小小的薄荷苗,旁边标注着:“37℃,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