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薄荷苗的银白荧光在37℃恒温箱里愈发明亮,周清于用放大镜贴近叶片时,发现叶脉的荧光纹路竟组成了串数字:“19980615-3”。前半段是林薇母亲的生日,后半段的“3”,对应着老化学楼三楼那间被封存的疫苗实验室——正是1998年项目的核心场地,去年火灾后就被贴上了封条,封条边缘的薄荷纤维,与现在叶片上的完全一致。
“林薇肯定进去过,”白朴之找来实验室的备用钥匙,封条上的火漆印果然有撬动痕迹,里面的灰尘上,留着双细小的鞋印,尺码与林薇的运动鞋完全吻合。实验室的操作台布满灰尘,唯独角落的恒温培养箱擦得干净,显示屏上还残留着最后一组数据:“37℃,培养周期7天,样本:薄荷-抗体融合株”。
培养箱的抽屉里,藏着个玻璃培养皿,里面的薄荷幼苗已经枯萎,但根部缠着的滤纸上,还残留着淡绿色的液体——检测后确认是“抗体-薄荷融合液”,比之前发现的原始抗体活性高3倍,且能在37℃下自主复制。滤纸边缘有个牙印,与陈默的龋齿模型比对后完全重合,“陈默后来也找到过这里,用牙齿咬开过培养箱的锁扣。”
实验室的通风管道格栅上,贴着张用荧光墨水写的便签:“融合液怕光,需37℃避光保存,遇紫外线会产生剧毒”。白朴之突然想起李默宿舍里的紫外灯,“他知道融合液的特性,想利用紫外线制造剧毒,嫁祸给我们。”便签的背面,画着个简易的装置图:一个密封罐连接着紫外灯,旁边标注着“王涛的最后备份”——是王涛当年藏在实验室的原始孢子罐,被林薇用融合液封存了。
密封罐藏在实验台的暗格里,罐身的温度传感器显示37℃,罐口的锁芯里卡着半片指甲——DNA比对显示属于王涛的后勤助手,他在死前曾试图打开罐子,却被融合液的剧毒反噬。周清于用恒温箱里的薄荷叶片贴近罐口,传感器的数值突然降到36.9℃,罐口自动弹开,里面的孢子已经被融合液完全中和,罐底沉着张纸条,是林薇的字迹:“融合液需与薄荷苗根系共生,否则24小时后失效”。
“李默不知道这个秘密,”白朴之看着罐底的融合液已经开始浑浊,“他要是偷走罐子,24小时后融合液失效,孢子就会扩散。”实验室的储物柜里,果然有个空的密封罐,罐壁上的荧光痕迹显示,李默曾试图将融合液转移到空罐里,却因为没有薄荷苗根系,导致融合液失效,只能放弃。
校医院的发热门诊里,突然收治了三名出现炭疽感染症状的学生,他们都在昨天接触过“薄荷角”的假苗。陈默检查后发现,他们体内的孢子有变异迹象——李默在假苗里加入了“变异剂”,让孢子能抵抗普通抗体,只有林薇的融合液才能中和。
“李默在故意传播变异孢子,”周清于翻出三名学生的活动轨迹,他们都去过学校西侧的废弃仓库,“那里藏着变异剂的生产设备。”废弃仓库里,警方找到台正在运行的基因编辑仪,屏幕上显示的变异孢子序列,与学生体内的完全一致,仪器的操作日志里,有个熟悉的IP地址——来自市立图书馆的生物样本库,“他还想篡改样本库的基因数据,让变异孢子永远无法被追踪。”
样本库的核心服务器里,李默已经植入了病毒,设定在37℃时自动删除所有数据。周清于将融合液滴入服务器的散热口,液体顺着线路流进主板,病毒瞬间被中和——融合液不仅能对抗孢子,还能破坏基因病毒。服务器的显示屏上,跳出林薇预设的一行字:“37℃,是数据的守护温度”,旁边附着个薄荷图案的杀毒程序,正是林薇生前编写的。
李默的藏身之处被锁定在老化学楼的地下室,他正拿着个便携式恒温箱,里面装着最后的变异孢子和失效的融合液。看到周清于和白朴之,他突然将恒温箱扔向他们,箱子摔在地上,孢子散落在空气中——但此时地下室的温度被陈默提前调低到36℃,孢子失去活性,无法感染。
“为什么你们总能找到林薇的线索?”李默的声音带着不甘,“我明明已经毁掉了所有证据!”
白朴之指着他脚边的薄荷苗,那是李默从“薄荷角”偷来的假苗,此刻叶片已经发黄:“真薄荷苗的叶脉里,藏着林薇留下的终极密码——每片叶子的荧光纹路,都是一段线索,只有真正想守护生命的人,才能看懂。”
警方将李默制服时,他的口袋里掉出张被撕碎的照片,拼凑后是林薇母亲和年幼的林薇在疫苗实验室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科学的温度,永远是37℃”——这是林薇母亲留给李默的话,当年李默还是个实习生,林薇母亲曾试图引导他走上正途,却没成功。
老化学楼的疫苗实验室重新开放那天,周清于、白朴之和陈默一起,将林薇的融合液、薄荷苗和实验日志放进恒温展示柜,设定温度37℃。展示柜的玻璃上,林薇的荧光签名与母亲的字迹重叠在一起,像两代人共同筑起的温度防线。
“薄荷角”里的真薄荷苗长出了新的叶片,叶脉的荧光在37℃下拼出个完整的“守护”二字。周清于看着叶片上的纹路,忽然明白林薇留下的所有线索,都在诉说一个道理: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而是有温度的守护——从37℃的体温,到37℃的抗体,再到37℃的数据防线,每个温度节点,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远处的市立图书馆,生物样本库的工作人员在服务器旁种下了一株薄荷苗,旁边立着块标牌:“37℃,科学的温度,生命的温度”。而老化学楼的通风口,风带着淡淡的薄荷清香吹过,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温度刚好37℃——那是林薇从未离开的证明,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属于科学的守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