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门那家小小的日料店灯火温暖,人声熙攘,与刚才音乐厅里高雅庄重的氛围截然不同。木质吧台,暖帘,空气中弥漫着烤物的焦香和酱油的醇厚气息。
顾言和陈暮选了个靠里的卡座。顾言显然对这里很熟,快速而精准地点了几样招牌菜,还特意询问了陈暮的忌口。
“你常来?”陈暮有些好奇,很难想象顾言这种闷葫芦会频繁下馆子。
“嗯。”顾言点头,言简意赅,“豚骨拉面,汤底很好。”算是解释了原因。
等待上菜的时间,气氛并不尴尬。他们很自然地聊起了刚才的演出,复盘着几个关键段落的表现。
“第三乐章那个渐快,我差点没跟上你。”陈暮夹起一块免费送的毛豆。
“你跟上了。”顾言肯定道,慢条斯理地剥着毛豆壳,“而且处理得很好,情绪没断。”
“那是你带得好,气口给得特别清楚。”
“是你感觉对。”
这种基于专业认可的、毫无保留的坦诚交流,让陈暮觉得格外舒服。他们聊技巧,聊对德彪西的理解,聊接下来各自要准备的曲目。顾言话依然不多,但每句都点在关键处,眼神专注,是完全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纯粹状态。陈暮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态度,是百分百的琴友和伙伴,欣赏仅限于技艺层面,干净得没有任何杂质。
这让她更加放松,胃口也好了起来。热腾腾的拉面,焦脆的烤鸡串,鲜甜的刺身……食物抚慰了演出后的疲惫,也让气氛更加融洽。
“下次星海有大师课,我帮你占座位。”吃完最后一口面条,顾言用纸巾擦了擦嘴,忽然说道。这是他表达感谢和认可的方式,很实在。
“真的?太好了!”陈暮眼睛一亮,“那我们A大有好的讲座或者音乐会,我也通知你!”
“嗯。”顾言点点头,算是达成了新的“战略合作协议”。
吃完饭,夜色已深。秋夜的凉意更重了,但吃饱喝足,身体暖暖的。两人并肩走在回学校的路上,隔着一步左右的距离,偶尔聊两句关于天气或者最近听到的某张新专辑。
快到两校交界的分岔路口时,顾言停下脚步:“我回星海。今晚,谢谢。”
“该我谢谢你请客才对!”陈暮笑着摆手,“回去早点休息啊,合练下次再约!”
“好。”顾言点点头,不再多言,转身朝着星海的方向走去,背影很快融入夜色。
陈暮心情很好地哼着刚才演出的旋律片段,独自朝着A大宿舍区走去。夜晚的校园很安静,路灯在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
就在她经过图书馆侧面那条栽满香樟树的小路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图书馆的台阶上走了下来。
是林筱。
他似乎是刚自习完,手里拿着几本书和一个保温杯,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微弱的荧光映在他脸上。他走下的方向,正好与陈暮迎面。
避无可避。
陈暮的心跳没出息地又快了两拍。她停下哼歌,下意识地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
林筱似乎也察觉到了前方有人,抬起头。看到是陈暮,他眼中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讶异,随即恢复了平静。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注意到了她比平时更明亮些的眼神和微微泛红的脸颊。
“林老师。”陈暮率先开口,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刚自习完?”
“嗯。”林筱收起手机,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她来的方向,语气平淡如常,“演出结束了?”
他果然看到了。陈暮点点头,心里那点小骄傲又冒了出来:“嗯,刚结束一会儿。”
“表现得很好。”林筱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的夸奖和他的为人一样,简洁,直接,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曲子难度很大,完成度很高。双钢琴的默契……不容易。”
他没有提顾言,只评价了演出本身和她的表现。但这几句客观而专业的肯定,却比任何夸张的赞美都让陈暮开心。她眼睛弯了起来,像是盛满了星光:“谢谢林筱哥!主要是搭档厉害,带得好。”
“嗯。”林筱应了一声,似乎并不打算深入探讨她的“搭档”。他话锋一转,像是随口问道,“这么晚,一个人?”
“啊,刚和顾言……就是刚才一起弹琴的同学,吃了顿饭,他回星海了。”陈暮老实回答,心里却莫名有点紧张,像是被家长盘问晚归的小孩。
“顾言。”林筱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单纯地确认。他点了点头,没有再问下去,只是说:“时间不早了,早点回宿舍吧。晚上风凉。”
他的关心听起来依旧像例行公事,但在这个特定的夜晚,却让陈暮感到一丝不一样的温度。
“嗯!这就回去。林老师你也早点回去休息。”陈暮连忙点头。
“再见。”林筱微微颔首,与她擦肩而过,朝着研究生宿舍的方向走去。他的脚步声沉稳而规律,渐渐远去。
陈暮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心里像是被夜风吹皱的一池春水,漾开层层叠叠、难以言喻的涟漪。
他看到了她的演出,给出了冷静却真诚的肯定。他知道她和顾言去吃了饭,却什么也没多问。
他就像夜风一样,存在感鲜明,拂过时带来凉意或微澜,却从不停留,也从不逾越某种无形的界限。
陈暮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转身朝着宿舍走去。脚步却比刚才更轻快了几分。
这个夜晚,有掌声,有美食,有好友的认可,还有……他一句简短的“表现得很好”。
或许,这样就足够了。她握了握拳,指尖似乎还残留着琴键的触感和成功的余温。未来的路还长,但她此刻,正踏在坚实而明亮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