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校园里的香樟树依旧苍翠,但空气里已带上凛冽的寒意。关于数院才子林筱和同系优秀师姐苏晚的传闻,不知何时起,在研究生的小圈子里悄然流传开来。版本大同小异:苏晚频频出现在林筱常去的图书馆楼层,两人多次“偶遇”讨论问题;有人看见他们在食堂同桌吃饭;苏晚在课题组分享会上看向林筱的眼神“充满欣赏”……这些碎片被拼凑起来,绘声绘色地演绎成一段“才子佳人,日久生情”的佳话。
这些风言风语,或多或少也飘进了一些本科生的耳朵里,包括偶尔去研究生院旁听讲座的陈暮。她听到时,心里像被细小的针尖刺了一下,有点闷,但又很快释然。这很正常,不是吗?苏晚学姐那么优秀,和林筱哥又是一个世界的人,被误会……似乎也很合理。她甩甩头,不再去想,继续埋头于自己的乐谱和功课。
这天下午,林筱被导师叫去办公室讨论一个项目细节。讨论结束后,他正准备离开,同在项目组的师兄,一个性格爽朗热情的研三男生,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欸,林筱,等等。”
林筱停下脚步,投去询问的目光。
师兄挤挤眼,脸上带着促狭的笑容:“听说……好事将近了?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喜酒啊?”他显然听到了那些传闻,并且信以为真,语气里满是调侃。
林筱闻言,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眼神瞬间变得清晰而冷静,没有任何被调侃的尴尬或羞涩。他推了推眼镜,目光直视着师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清晰地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响起:
“师兄,你误会了。我和苏晚同学,只是普通的同门关系,一起讨论学术问题而已。没有其他任何超出同学范畴的关系。”
他的否认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或含糊其辞,甚至直接点明了苏晚的名字,彻底杜绝了任何模棱两可的可能性。
师兄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显然没料到林筱会是如此直接且不留情面的反应,气氛瞬间有些尴尬。“啊……这……原来是这样啊?我看你们经常……”
“讨论问题仅限于学术。”林筱再次强调,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终结话题的意味,“如果没其他事,我先走了,师兄。”
“……哦,好,好。”师兄讪讪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赶紧让开路。
林筱微微颔首,面无表情地离开了办公室,仿佛刚才只是澄清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错误,比如纠正一个错误的数据。
然而,他这番清晰无比的否认,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迅速在项目组乃至更小的圈子里激起了涟漪。那个爽朗的师兄大概觉得有些没趣,又或许带着点“纠正谣言”的心态,很快就把林筱的原话散播了出去。
于是,风向悄然转变。
“原来没在一起啊……”
“我就说嘛,林筱那性子,不像会谈恋爱的。”
“苏晚是不是有点……一厢情愿了?”
“林筱这也太直接了吧,一点面子都不给……”
这些后续的议论,林筱并不关心。他依旧每天按照自己的节奏,出现在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神情淡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他而言,澄清一个不符合事实的传言,就像修正一个程序里的bug,是必要且理所当然的步骤,与情绪或人情世故无关。
偶尔在走廊或食堂遇见苏晚,苏晚的笑容似乎比以往勉强了一些,眼神也更加复杂,试图说些什么时,林筱也只是客气而疏离地点点头,脚步甚至不会多做停留,仿佛那天的澄清从未发生过,也并未改变任何既定的相处模式——原本,他们之间就没什么特别的模式。
这个世界似乎并没有因为一场小小的误会及其澄清而发生任何改变。阳光依旧每天洒落,银杏叶继续变黄飘落。
只是在某个平凡的午后,陈暮去研究生院帮老师送一份材料时,无意间从两个边走边聊的学姐口中听到了只言片语:“……所以林筱亲自否认了……和苏晚只是同学……”
陈暮的脚步顿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心里却像有一块小小的石头,轻轻落了地。不是喜悦,也不是庆幸,而是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原来,他是会直接划清界限的人。原来,那些让她心里微微泛酸的传闻,真的就只是传闻。
她加快脚步,走出研究生院大楼。深秋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照下来,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抬头望了望湛蓝高远的天空,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
界限分明,其实挺好的。她弯起嘴角,脚步轻快地走向琴房。她的世界,还有很多更重要、更值得投入精力的事情要做。比如,下一场独奏音乐会的曲目,该开始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