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城
埃论在经过征伐将自己的方国扩张许多,在沙盘之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炎火王朝经过北方的大战刚刚站稳脚跟,但四周仍潜藏着不确定性的时代,原来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王朝统治的要求,这就需要一个既能彰显实力,又能确保安全的权力心脏,用来坐镇整个王国。
于是,埃论目光投向了一片看似普通的北方平原。
这里是炎火王国控制的要道,地势微微起伏,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这里自然资源充足,足够建造成那数万人的大型城市。
而在草原的中心有一眼不凡的泉水——蜥蜴人们叫它“金井”,据说水质清冽,里面还出产一种神秘的金属,十分的珍贵,而且在此之上还带着点神秘的吉祥意味。
更关键的是,这片土地东西两侧相对开阔,这在现代蓝星规划师看来是“战略弱点”,但在那个年代,却激发了防御设计的灵感。
选址,就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 这片地,中心高,利于视野;东西敞,正好考验防御智慧。决策者看到了潜力,这里将成为新都“金井城”的摇篮。
人力集结,可是一场大动员。
随着炎火王埃论的皇命一下,方国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匠、士兵、劳工汇聚于此。
他们带着各自的技能和工具,像现代的工程队一样,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城市建设攻坚战”。
这不仅仅是盖房子,是在用双手和汗水,筑造一个时代的堡垒。
真正的“硬核”时刻,那就是筑城布防。
城墙,不是“围墙”,是保护民生的“盾牌”
你以为城墙就是堆土砌砖?
太天真了。金井城的城墙,是经过“现代工程思维”优化的。
基础深挖,用巨石和一种类似“古代水泥”植物制成的浆液打底,稳如磐石。
主体是层层夯实的三合土,每一层都薄得惊人,但压实后,硬度堪比石头,想挖地道?
难!想撞开?更难!墙高接近40米,底宽近30米,顶上能跑坦克(如果那时候有坦克的话)。
最绝的是,墙体内藏着“秘密通道网”,用于通讯、埋伏甚至紧急撤退,简直是古代版的“B2隐蔽空间”。
瓮城,是一个“死亡陷阱”在城池的四个方向,每个城门外的瓮城,不是简单的“双保险”,而是精心设计的一座巨型“捕鼠笼”。
想象一下,敌人费尽力气攻破第一道门,冲进瓮城,以为胜利在望。殊不知,他们正走进一个三面环墙的口袋。
城楼上的守军居高临下,箭雨、滚石、热油倾泻而下,瓮城内的空间反而限制了敌人的回旋,让他们变成待宰的羔羊。这简直是古代版的“口袋阵”。
护城河,不只是一座“水沟”城池外的护城河,不仅仅是物理阻隔。
这条河的水源被严格管理,可能还与金井相连,确保水质和水量。
河面宽阔,没有船根本过不去。河岸陡峭,难以攀爬。这既是“天堑”,也是一道“生命线”,防止敌人偷偷靠近城墙脚。
东西双城门+双瓮城,是整座城池的“侧翼重保”: 鉴于东西两侧的“开阔地”是潜在的攻击重点,设计者在这里各开了两个城门,每个都配了瓮城。
这意味着,东西两侧各有两道“门+瓮城”防线。敌人想从侧面攻城?得先突破两套完整的“瓮城陷阱”,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这布局,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两副“护腕”。
金井楼,是“城市之心”兼“指挥塔”: 这座以金井为中心的楼,绝非摆设。它建在最高点,结构极其坚固,可能还用了某种“防火材料”。
楼顶视野无敌,能全方面监控全城,尤其是南北主轴。
战时,这里是最高指挥所,发布命令、协调防御,一应俱全。它不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更是防御体系的“神经中枢”。
街道,是“巷战棋盘”,在城池被攻破之后,这里还可以进行抵抗。城里的街道看似规整,但细看会发现很多“玄机”。主干道十字交叉,但连接它们的支巷往往狭窄、曲折。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战术预留”。一旦敌人突破城墙,这些狭窄的巷子会让他们寸步难行,方便守军从两侧建筑窗口进行“交叉火力覆盖”。一些关键路口还预埋了“路障基座”,随时可以拉起障碍,分割敌人,把入侵者困在“死亡迷宫”里。
几年后,当最后一块城砖被敲实,最后一道护城河水被引入,金井城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再是一片平地,而是一座结构精妙、防御严密的堡垒。远远看去,它的轮廓确实像一只趴着的乌龟,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个瓮城是脚。城里的街道则像龟背上的纹路,纵横交错。但这只“龟”,不是笨重的象征,而是充满智慧的防御杰作。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物理存在,更是一个时代关于安全、秩序和智慧的具象表达。这座金井城,就这样,从一张蓝图,变成了一座让人望而生畏,又心生敬畏的“活”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