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再回归义
本书标签: 脑洞 

第十五章 月牙泉伏,战神末路

再回归义

月牙泉藏在鸣沙山腹地,泉眼如弯月,是沙漠中罕见的淡水水源。李归唐带着五百精锐潜伏在泉边的沙棘丛里,望远镜里能看到吐蕃运粮队的驼铃声正从沙丘后传来。

“归唐兄弟,你咋知道他们今天会来?”王二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沙漠的正午热得能煎鸡蛋,他们已埋伏了三个时辰。

“尚恐热的粮草最多撑五日,”李归唐盯着远处的驼队,“昨日他又攻了一天棱堡,粮耗必然大增。按脚程,今天正是运粮队补水的日子。”

说话间,吐蕃运粮队已到泉边。三十峰骆驼驮着粮袋,押粮的吐蕃兵约有百人,个个疲惫不堪,下马就往泉边冲,连岗哨都懒得放。

“老规矩,先射骆驼。”李归唐压低声音。

破甲弩箭再次显威。驼队突然受惊,嘶鸣着乱冲乱撞,粮袋滚落一地。押粮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从沙棘丛里冲出的归义军砍倒一片。

“是归义军!”领头的吐蕃百夫长拔刀抵抗,却被王二的短柄斧劈断手腕。

战斗不到一炷香就结束。归义军无一伤亡,缴获三十峰骆驼和数百袋青稞,还有意外收获——百夫长身上搜出的尚恐热手令,上面写着“三日后午时,以狼烟为号,里应外合破棱堡”。

“里应外合?”王二皱眉,“棱堡里有内奸?”

李归唐捏着羊皮手令,忽然想起什么:“是那些被我们救进来的百姓!尚恐热肯定混了细作在里面!”他当机立断,“王二哥,你带二十人押送粮草回棱堡,告诉张公,小心‘午时狼烟’,我带剩下的人去端尚恐热的老巢!”

“端老巢?”王二眼睛瞪得溜圆,“就四百人?”

“够了。”李归唐指着运粮队的吐蕃军服,“我们扮成押粮兵,尚恐热的大营防备松懈,定能出其不意!”

三日后午时,甘州棱堡外。尚恐热站在高台上,望着城头,等着“内奸”点燃狼烟。然而约定时间已过,城头毫无动静,反而传来一阵喊杀声——王二提前揪出了混在百姓中的吐蕃细作,正在城头示众。

“废物!”尚恐热一脚踹翻身边的传令兵。就在此时,身后突然传来骚动:“将军!不好了!我们的粮草营被烧了!”

尚恐热猛地回头,只见西北方向火光冲天。他这才惊觉,那支迟迟未到的运粮队,根本没回营!

“是诈降!”尚恐热脑中轰然一响,转身就想回营,却见一支“吐蕃兵”冲杀过来,领头的少年穿着百夫长服饰,嘴角挂着冷笑——正是李归唐!

“尚恐热,你的粮草,我替你‘收’了!”李归唐摘下头盔,露出真面目。他身后的归义军将士同时扯掉吐蕃军服,露出里面的唐军甲胄。

“是李归唐!”吐蕃兵大乱。这个名字在军中已成噩梦,比张议潮更令人胆寒。

尚恐热挥舞长刀迎战,鎏金铁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然而他连日未进饱食,又惊又怒,力气早已不如从前。李归唐不与他硬拼,只是指挥士兵用破甲弩射他的战马。

“踏雪乌骓”悲鸣倒地。尚恐热摔下马背,刚爬起来,就被王二从背后一斧劈中腿弯。

“噗通”一声,这位吐蕃战神跪倒在地。他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淌血的腿,又看向李归唐:“你……你用的都是旁门左道,算不得真本事!”

李归唐走到他面前,拔出腰间短刀,抵在他咽喉:“能赢的,就是真本事。尚恐热,你可知罪?”

尚恐热狂笑:“我乃吐蕃赞普亲封的河西节度使,何罪之有?倒是你,一个汉家少年,也敢妄议天命?”

“天命?”李归唐冷笑,“让百姓活在刀下,算什么天命?让沙州的孩子忘了自己是汉人,算什么天命?”他加重语气,“今日我杀你,不是为了大唐,是为了这河西土地上,所有想活下去的人!”

刀光闪过,尚恐热的头颅滚落在地。吐蕃大军见主帅被杀,顿时溃散,有的投降,有的逃往西域。

夕阳下,李归唐站在尚恐热的尸身上,接过王二递来的吐蕃帅旗,用力掷在火中。火焰吞噬旗帜的噼啪声里,他仿佛听到无数冤魂的叹息——那些死于吐蕃铁蹄下的汉人百姓,终于可以安息了。

回到棱堡时,张议潮亲自出城迎接。他看着李归唐染血的战袍,又看了看远处被押解的吐蕃降兵,忽然躬身一揖:“归唐,河西能有今日,你居功至伟。”

“是将士们用命换来的。”李归唐扶住他,目光望向西方,“甘州已破,接下来是凉州、伊州……十二州收复之日,就是我们归唐之时。”

半年后,归义军收复河西十二州。李归唐设计的“棱堡”成了河西标配,改良的破甲弩和火油弹成了吐蕃骑兵的克星。更重要的是,他推广的“堆肥法”和“轮作制”让河西粮食增产三成,百姓终于能吃饱饭,归义军的威望如日中天。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派遣其兄张议潭携带河西十二州地图户籍,随李归唐前往长安献捷。

朱雀大街上,百姓夹道欢迎。李归唐骑着白马,跟在张议潭身后,看着这座只在历史书中见过的古都——朱雀门巍峨耸立,大明宫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比他想象中更壮丽。

紫宸殿内,唐宣宗看着地图,龙颜大悦:“张议潮忠勇可嘉,封检校吏部尚书,兼河西节度使!李归唐少年英才,封朝散大夫,留京任职!”

“陛下,”李归唐出列奏道,“臣愿回河西,辅佐张使君。河西初定,需人安抚,臣熟悉当地民情。”

他看着宣宗惊讶的眼神,补充道:“臣的名字叫‘归唐’,不仅要‘归’大唐,更要让河西真正‘归’于大唐——这需要时间,需要有人扎根在那里。”

宣宗沉默片刻,点头道:“准奏。赐你金紫光禄大夫衔,持节河西,协助张议潮经略河湟。”

离开长安那日,李德裕在灞桥送别:“归唐,河西是大唐的西大门,守住它,就守住了江山。”

“相公放心。”李归唐勒住马缰,回望长安,“臣定不辱使命。”

数年后,敦煌莫高窟。画师正在绘制新的壁画,其中一幅《张议潮出行图》里,跟在主帅身后的少年郎眉眼锐利,腰间悬着短刀——正是李归唐。

洞窟外,李归唐站在宕泉河边,看着正在耕种的百姓,他们穿着唐装,说着汉语,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手里拿着他改良的曲辕犁模型。

“归唐郎君,”老周铁匠如今已是河西最大的军械坊主,拄着拐杖走来,“新造的‘飞火枪’成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李归唐笑着点头。那是他根据火药原理改良的武器,虽然简陋,却已是后世火枪的雏形。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西走廊上,将戈壁染成金色。李归唐知道,他改变不了晚唐最终的命运,但至少,他让河西百姓多享受了几十年的太平,让“归唐”这两个字,真正刻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河水中,像一条银色的带子。李归唐握紧腰间的短刀,那刀柄上刻着的“归唐”二字,被岁月磨得愈发清晰。

他的归唐之路,还在继续。而这条路上,已有无数人追随。

上一章 第十四章 棱堡拒敌,战神的怒火 再回归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商路劫案,暗流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