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再回归义
本书标签: 脑洞 

第二十章 长安来使,草原狼啸

再回归义

敦煌的杏花刚落,长安的使者就踏着残红来了。这次来的不是宦官,是牛僧孺的门生——监察御史崔胤,带着一肚子“规矩”。

“李留后,”崔胤坐在节度使府的主位上,用银箸拨着碗里的羊肉,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陛下有旨,河西赋税需加倍上缴,且归义军骑兵不得过万,铠甲不得用明光铠——逾制便是谋反。”

李归唐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收紧。加倍赋税?河西刚从战乱中恢复,百姓刚能吃饱饭,这是要逼反他们?限制军备?明摆着是怕他势力太大。

“崔御史,”李归唐放下茶杯,声音平静,“河西十二州,去年收成刚够百姓温饱,若加倍缴赋,怕要饿死人。至于军备,您也看到了,归义军的铠甲多是修补的旧甲,骑兵不足五千——倒是御史带来的三百羽林军,个个明光铠,比禁军还气派。”

崔胤脸色一僵。他带的羽林军确实是精锐,本想震慑河西,反倒被噎了一句。他冷笑一声:“李留后这是要抗旨?”

“臣不敢抗旨,”李归唐起身,指着窗外正在耕种的百姓,“但臣要为河西百姓请命。若陛下非要加赋,臣愿卸甲归田,陪百姓一起挨饿。”

这话软中带硬。崔胤不敢真逼反李归唐,只能悻悻道:“此事我会回禀陛下。但还有一事——陛下要河西送五十名少年入长安,说是‘学习中原礼仪’。”

李归唐心中一凛。这哪是学礼仪,分明是要做人质!他看向张淮鼎,弟弟立刻会意:“御史大人,河西少年多在田间劳作,怕是粗鄙不堪,污了陛下圣眼。不如……由我亲自带五十名士族子弟去?他们识文断字,更懂礼仪。”

崔胤没想到张淮鼎会主动请缨,一时语塞。李归唐顺水推舟:“淮鼎是张公嫡子,去长安最合适。就这么定了。”

送走崔胤,张淮鼎忧心忡忡:“归唐兄,我去长安,怕是要被牛僧孺软禁。”

“正因如此,才要你去。”李归唐递给他一封密信,“这是给崖州李德裕相公的,你想法转交。牛僧孺要人质,你就做个人质,但要盯着长安动向——尤其是草原那边。”

他得到密报,黠戛斯部落(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在漠北崛起,最近频频南下,与回鹘残部冲突不断,怕是要波及河西。

张淮鼎走后,河西果然出事了。黠戛斯可汗遣其子阿热,率三万骑兵突袭河西北境的“居延海”——那里是河西重要的牧场和水源地。

“阿热那小子狂得很,”王二拿着探报,气得发抖,“说要‘饮马河西,问鼎长安’,还放话要把您的人头挂在居延海的旗杆上!”

李归唐却盯着地图上的居延海:“居延海周边多沼泽,骑兵施展不开。阿热敢来,是仗着黠戛斯骑兵天下闻名,觉得我们不敢硬碰。”

他召集众将:“周铁牛带两千人守居延海西岸,用‘水雷’(陶罐装炸药,引线接在芦苇上,遇水不熄)布在沼泽里;王二哥带三千人,把居延海东岸的‘黑城’(汉代古城遗址)加固,用夯土堵死城门,只留箭窗——我们不出去,就耗死他们!”

“那您呢?”周铁牛问。

“我带五百轻骑,去漠北找‘回鹘残部’。”李归唐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黠戛斯灭了回鹘,回鹘人恨他们入骨,这是现成的盟友。”

王二急道:“回鹘人能信吗?他们前几年还抢我们商队!”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李归唐拍板,“我带伊州马场的良驹去,许他们‘夺回漠北牧场’,他们没理由拒绝。”

三日后,居延海西岸。阿热的黠戛斯骑兵果然如潮水般涌来,马背上的骑士披着狼皮甲,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汉人懦夫!不敢出来迎战吗?”阿热在阵前狂笑,指挥骑兵冲向沼泽。

突然,马蹄踏入沼泽深处,触发了周铁牛布下的“水雷”——

“轰隆!轰隆!”

炸药在水中炸开,泥水混合着碎石飞溅,黠戛斯骑兵惨叫着从马上跌落,被沼泽吞没。阿热大惊:“绕开沼泽!攻黑城!”

可黑城早已成了铁桶。王二带着人躲在箭窗后,破甲弩箭如雨般射出,黠戛斯骑兵攻了三日,连城门都没摸到,反倒损兵折将。

阿热又气又急,正准备撤军,却接到探报:“可汗!不好了!回鹘残部联合一支‘唐军’,抄了我们的后路,漠北的粮草营被烧了!”

“唐军?”阿热愣住,河西的唐军不是在黑城吗?

他哪里知道,这支“唐军”正是李归唐带的五百轻骑。他说服回鹘残部:“你们帮我拖住黠戛斯,河西给你们提供粮草;等赶走阿热,我亲自上书长安,承认你们的‘回鹘可汗’。”

回鹘人本就恨黠戛斯,又见李归唐带来良驹,立刻答应联手。两支人马突袭黠戛斯后方,一把火烧了他们囤积在漠北的粮草。

腹背受敌,黠戛斯骑兵大乱。阿热知道再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咬牙下令:“撤!回漠北!”

可撤退的路早已被李归唐和回鹘人堵死。居延海东岸的黑城突然开门,王二带着人杀出来;西岸的周铁牛也率军追击;李归唐和回鹘骑兵则在漠北要道设伏。

三路夹击,黠戛斯骑兵溃不成军。阿热拼死杀出重围,回头一看,三万骑兵只剩不到五千,连心爱的狼皮甲都被李归唐的破甲弩射穿了个洞。

“李归唐!我还会回来的!”阿热怒吼着,带着残兵逃回漠北。

居延海之战大胜,河西百姓敲锣打鼓。李归唐却没放松,他知道黠戛斯势大,这次只是小败,迟早还会再来。

他趁机与回鹘残部结盟,在漠北设立“互市”,用河西的丝绸茶叶换回鹘的战马皮毛;又让张淮鼎在长安活动,说服李德裕(此时已被召回)向皇帝进言,册封回鹘首领为“怀建可汗”,共同抵御黠戛斯。

长安的牛僧孺虽不情愿,但见李归唐既打退了黠戛斯,又稳住了回鹘,怕他威望太高,只能捏着鼻子同意。

这年冬天,敦煌下了场大雪。李归唐站在节度使府的廊下,看着张淮鼎从长安带回的信——信中说,皇帝不仅册封了回鹘可汗,还加授李归唐为“河西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赐“忠勇”金腰带。

“归唐兄,”张淮鼎搓着手进来,脸上冻得通红,“长安的官员都说,现在河西比关内还富,商队往来不绝,莫高窟的画师都忙不过来,新画的《河西商路图》,把您画成了骑着白象的菩萨呢!”

李归唐笑了:“他们是把我当‘守护神’了。”

“本来就是!”张淮鼎指着窗外正在扫雪的百姓,“您来了之后,河西没饿死人,没被外族欺负,这就是天大的功德。”

李归唐望着漫天飞雪,心中却想起陈景的记忆——晚唐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五代十国的乱局终将到来。但他不在乎。

至少他在的这些年,河西是安稳的;至少莫高窟的壁画里,留下了“归唐”的印记;至少那些在田间劳作的百姓,知道自己是“唐人”。

“淮鼎,”李归唐转身,“明年开春,我们在河西推广‘棉花’吧。我让人从西域带来的种子,能织布,能保暖,比皮毛便宜。”

“棉花?”张淮鼎好奇,“能比丝绸好?”

“各有各的好。”李归唐眼中闪着光,“丝绸能换钱,棉花能保命——让河西百姓都穿上棉衣,冬天就不怕冷了。”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敦煌的屋顶,也覆盖了远处的鸣沙山。李归唐知道,治理河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件一件地做:推广农技,修水利,练军队,结盟友……

归唐之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他拿起案上的《河西志》,那是张淮鼎主持编撰的,记录着这些年河西的变化:垦田万顷,粮仓丰实,战马万匹,百姓安乐……

“明年,我们去收复西州以西的‘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吧。”李归唐轻声道。

张淮鼎重重点头:“好!我跟你去!”

雪地里,两个身影并肩而立,仿佛能撑起整个河西的天空。远处的莫高窟,灯火依稀,画师们还在连夜绘制新的壁画——《李归唐经营河西图》。

上一章 第十九章 横塞烽火,西域博弈 再回归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棉田风波,轮台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