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的荣光褪色,保送的风波平息。高三下学期的空气,被纯粹而凝重的“高考”二字重新填满,浓稠得几乎化不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每日锐减,如同催命的符咒,悬在每个教室的上空。
凌晞的节奏依旧精确。晨跑、刷题、错题本、思维导图…时间表如同精密的齿轮严丝合缝。那支银灰色的钢笔成为她最忠实的伙伴,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留下清晰锐利、墨色均匀的轨迹,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道。B大的保送意向书静静躺在抽屉深处,成了她笃定前行的注脚。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几次模拟考,她的成绩依旧顶尖,却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平台期。数学和理综的压轴难题,解答过程依旧严谨清晰,但耗时却比之前明显拉长。尤其是面对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维和多重变量耦合的创新题型时,她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膜包裹着,难以像竞赛时那样灵光迸现、直指核心。效率,她最引以为傲的武器,似乎出现了细微的磨损。
这种迟滞感让她烦躁。她试过延长学习时间,试过刷更多难题,甚至调整了作息,但收效甚微。瓶颈如同看不见的墙壁,横亘在她通往更高峰的路上。课间,她对着最后一道综合题草稿纸上略显冗长的推演过程皱眉,笔尖悬停,迟迟落不下最关键的步骤。
“凌晞,老班让你去办公室拿一下上周模考的详细分析报告。”班长李哲的声音在身旁响起。
凌晞回神,应了一声,将笔帽盖好,起身离开。
她的座位靠窗,桌面摊开的试卷和草稿纸在午后的阳光下清晰可见。江屿的座位在她斜前方。凌晞离开后,他仿佛只是不经意地起身,去讲台旁的饮水机接水。路过凌晞座位时,他的脚步极其自然地缓了半拍,目光似乎随意地扫过她摊开的草稿纸,在那道卡壳的难题和旁边略显凌乱的推演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他什么也没做,接了水,平静地回到自己座位。
第二天下午自习课。凌晞再次陷入一道复杂的电磁场与运动学耦合难题。草稿纸上列满了方程,但关键的关联点迟迟无法突破。她揉着眉心,第一次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的疲惫。
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边缘压得一丝不苟的草稿纸,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摊开的物理习题集上。纸张是最普通的那种,边缘还带着撕下的毛边。
凌晞微怔,抬头四顾。教室里一片安静,大家都在埋头苦读。陈晓琳在咬着笔帽看英语,孙菲菲在默写古文,李哲在演算数学。江屿坐在原位,侧影安静,指尖的笔流畅地转动着,目光落在自己的试卷上,神情专注,仿佛与周遭隔绝。
她疑惑地打开那张纸。
纸上没有署名,没有多余的话。只有一道题的简洁思路——正是她此刻卡壳的那道题!但解法与她正在尝试的路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纸上用那支墨黑色钢笔(她认得江屿的笔迹,冷静、精准、力透纸背)写着:
【核心关联:忽略中间态受力分析,直接锁定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两个守恒量——能量E与角动量Lz。建立E、Lz与最终偏转角的直接函数关系 f(θ) = g(E, Lz)。边界条件由入口速度方向唯一确定。解f(θ)=0即得偏转角θ。模型简化,计算量锐减。】
寥寥数行,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了她眼前的重重迷雾!忽略繁琐的动力学过程,直取守恒量核心!思路之简洁、视角之刁钻,让凌晞瞬间有种醍醐灌顶之感!这解法…精妙得近乎冷酷!
她猛地抬头,目光再次射向斜前方的那个身影。江屿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专注地看着自己的试卷,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仿佛那张改变战局的纸条与他毫无关系。只有他转笔的节奏,似乎比刚才更稳、更流畅了那么一丝丝。
凌晞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震动。她不再犹豫,拿起自己的银灰色钢笔,在草稿纸上迅速按照纸条的思路重新推演。忽略过程,锁定守恒量,建立直接关联…思路畅通无阻!原本需要大半页推演的难题,在几条核心方程下迎刃而解!耗时不足之前的三分之一!
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冲刷掉了之前的滞涩。她看着简洁的答案,又看看那张匿名却力重千钧的纸条,眼神复杂。是江屿。毫无疑问。这种思维风格,这种精准到冷酷的效率,只有他。
她将纸条仔细抚平,夹进了自己的物理笔记本深处。没有道谢,甚至没有再看江屿的方向。有些东西,心照不宣。这份不动声色的“点拨”,价值远超千言万语。它像一道静水流深的泉,在她遭遇瓶颈焦渴时,无声地浸润了她的思维荒漠。
自那以后,凌晞感觉那层包裹思维的膜似乎被悄然刺破了。她开始有意识地尝试跳出固有的解题框架,学习那种直指核心、忽略次要过程的“冷酷”效率。遇到真正的难题,她不再一味死磕,而是尝试寻找更本质的守恒量、更直接的关联。她的解题速度再次提升,甚至在面对一些创新题型时,思路比之前更加开阔灵活。
江屿依旧是那个安静的、转笔很稳的同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额外的交流。但偶尔,当凌晞在草稿纸上流畅地写下某个精妙解法时,她能感觉到斜前方投来的、极其短暂的一瞥。那目光沉静,却带着一种近乎导师般的审视和不易察觉的认可。而当江屿遇到一道极其刁钻的数学难题,推演陷入僵局时,凌晞也会状似无意地将一份自己整理的相关专题的精华笔记,“不小心”滑落到靠近他桌边的过道上。
无声的默契在笔尖流淌,在纸页间传递。他们是沉默的对手,亦是最高效的、无需言语的同盟。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前,他们各自攀登,却又在思维的高峰处,遥遥相望,彼此辉映。
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越来越小。离别的气息,如同窗外日益浓郁的春意,悄然弥漫开来。那支银灰色的钢笔在凌晞指间飞舞,写下关于未来的序章。而斜前方那个安静的身影,连同那些无声传递的、力透纸背的思维火花,都将在不久之后,成为这段名为“高三”的厚重书页里,最独特而深刻的印记。解题之路通向远方,而同行者的背影,已在时光里刻下静水深流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