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风经过的夏天
本书标签: 校园  双向暗恋  少年心事     

第十八章:星火燎原

风经过的夏天

冬日的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玻璃窗,在桌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远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分析,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线上民族音乐平台上线半年来,注册用户突破百万大关,但数据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用户活跃度参差不齐,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依然存在圈层壁垒。

"江叙,你看这个。"林远将屏幕转向正在调试设备的搭档,"虽然每天都有新投稿,但除了几个头部作品,大部分音乐的播放量都卡在几千。"

江叙放下手中的调音器,凑近屏幕仔细查看。数据报表里,代表播放量的曲线如同心电图般起伏不定,唯有几处峰值异常突出。"问题可能出在推荐算法上,现在的智能推送更倾向于流行化的改编作品,真正原生态的音乐反而被埋没了。"

两人正讨论间,手机突然同时响起。阿依莫发来一段视频:彝族村寨的音乐教室里,十几个孩子围坐成圈,用月琴和自制的竹筒乐器演奏新编的童谣。镜头扫过墙面,贴着一张手绘海报,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第一届山寨音乐节"。

"娃娃们,我们想邀请你们当评委!"阿依莫的声音从视频里传来,眼角笑出细密的纹路,"这些小家伙天天念叨着要像你们一样,把彝族音乐玩出新花样。"

这条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林远心里激起涟漪。他转头看向江叙,两人同时说出:"我们需要一场线下活动。"

半个月后,首届"星火燎原"民族音乐嘉年华在云南大理拉开帷幕。不同于传统音乐节的商业运作模式,这场活动以"人人都是音乐人"为主题,设置了创作擂台、乐器工坊、非遗展演等多个板块。报名通道开放当天,来自全国23个民族的500多组音乐人提交了申请,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民间艺人,也有怀抱吉他的00后少年。

活动现场,白族扎染布装饰的主舞台在苍山洱海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林远穿梭在人群中,突然被一阵奇特的声响吸引——角落里,一位身着赫哲族鱼皮衣的年轻人正在用电子合成器模拟海浪声,搭配口弦琴的空灵音色,演绎出古老渔歌的现代版本。

"这是我们用AI复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片段。"年轻人兴奋地展示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古老乐谱,"虽然族人里会唱的人不多了,但通过技术手段,这些声音终于能被更多人听见。"

江叙则在非遗乐器工坊区忙得不可开交。三位壮族老人正在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马骨胡,木屑纷飞间,他注意到角落里坐着一个戴助听器的女孩。女孩用手语比划着表达想尝试的愿望,江叙立刻找来翻译,还专门调整了教学方法,用震动感知的方式帮助女孩感受琴弦的震颤。

夜幕降临,创作擂台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最后登场的是一支来自贵州深山的侗族少年乐队,他们将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声与重金属摇滚结合,主唱清亮的嗓音穿透层层电吉他的轰鸣,唱到高潮处,台下观众自发形成和声,歌声与洱海的浪涛声交织在一起。

正当所有人沉浸在音乐中时,舞台侧面突然传来骚动。几个西装革履的身影推开人群,为首的中年男子举着摄像机大声质问:"你们这是在糟蹋民族文化!侗族大歌是世界非遗,怎么能和这种嘈杂的音乐混在一起?"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林远快步上前,发现对方胸口别着某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的徽章。"老师,您先别急。"他示意工作人员暂停音乐,"这些孩子从小听着大歌长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旋律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传承吗?"

中年男子冷哼一声:"传承需要的是原汁原味,不是这种不伦不类的改编!"话音未落,侗族少年乐队的主唱突然站出来,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说道:"阿公,我们没有改歌词,也没有丢了调子。您听,这是我阿婆教我的《祖公落寨歌》,只是让它的声音更大了些。"说着,少年轻轻哼唱起来,纯净的歌声让在场所有人安静下来。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他颤巍巍地走到舞台前,布满皱纹的手抚上少年的肩膀:"唱得好啊!当年我们在山里唱歌,不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听见吗?"老者转头看向中年男子,"时代变了,年轻人的法子,说不定真能让我们的歌走得更远。"

这场意外的插曲反而将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当晚的篝火晚会上,不同民族的音乐人自发组队,即兴创作出一首融合了二十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的《大地回响》。火光映照下,那位戴助听器的女孩用手语"唱"出节奏,赫哲族青年的电子海浪声与壮族马骨胡的呜咽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活动结束后,一段篝火晚会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起舞,背景音里,各民族的乐器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某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工程师在评论区留言:"看了这段视频,我连夜修改了民族音乐的推荐逻辑,真正的好音乐不该被数据困住。"

这次嘉年华的成功,让林远和江叙意识到,民族音乐的破圈需要更开放的生态。他们开始筹备"星火计划"扶持项目,联合专业音乐院校、科技企业,为有潜力的民族音乐人提供创作资金、技术支持和演出机会。第一批入选的名单里,既有坚持原生态唱法的民间艺人,也有热衷跨界实验的年轻团队。

在一次项目研讨会上,林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打造一个'数字民族音乐博物馆'?把那些濒临失传的乐器、乐谱、唱腔,用VR、AI等技术永久保存,同时开发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音乐的魅力。"

这个想法得到了科技公司的热烈响应。三个月后,首个沉浸式数字展厅在上海开展。观众戴上VR设备,仿佛置身于彝族火把节的现场——耳畔是震耳欲聋的铜鼓声,眼前是跳跃的篝火,伸手就能"触摸"到虚拟的月琴并尝试弹奏。更令人惊喜的是,AI系统能根据观众的弹奏自动生成和声,让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创作的参与者。

然而,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某音乐论坛上,一篇题为《当民族音乐沦为科技的玩物》的文章引发热议。作者尖锐批评:"过度依赖技术会割裂音乐与文化土壤的联系,那些虚拟的乐器失去了手工制作的温度,AI生成的旋律不过是数据的堆砌。"

面对争议,林远和江叙没有急于回应。他们带着团队再次踏上采风之路,这一次,目的地是位于西北边陲的塔吉克族村落。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他们见到了最后一位能完整演奏鹰笛十二调的老艺人。老人布满冻疮的手握着骨质鹰笛,吹奏出苍凉悠远的旋律,身后是终年不化的雪山。

"这笛声里有风声、有鹰啸,还有我们塔吉克人对天地的敬畏。"老人通过翻译说道,"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城里了,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

回程的飞机上,江叙看着舷窗外的云海,突然说:"我懂了。技术只是工具,文化的根还在土地里。"两人决定调整"星火计划"的方向,在扶持创新的同时,投入更多资源保护原生态音乐。他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文化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担任导师,让年轻人在传统的滋养中寻找创新灵感。

一年后的春天,第二届"星火燎原"嘉年华如期举行。这一次,主舞台旁新增了一面"文化传承墙",上面展示着各地传承基地的照片和故事。活动现场,一位塔吉克族少年用3D打印的鹰笛演奏现代曲目,台下的老艺人笑着点头;VR展厅里,观众在体验数字音乐的同时,能扫码查看每件虚拟乐器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故事。

活动闭幕式上,林远和江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全国三十多个民族的音乐人共同录制的专辑《星河长明》。专辑封面是一幅由孩子们绘制的画:满天星辰下,各民族的乐器化作桥梁,连接起不同的文化。

"我们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只要亮着,就能连成银河。"阿依莫在专辑序言里写道。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空中,林远和江叙望着台下欢呼的人群,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而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时代的土壤里,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

上一章 第十七章:星河长明 风经过的夏天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九章:烬土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