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婆的杂货铺在巷口开了三十年,最打眼的是门后的竹筐——十几个竹篮叠得整整齐齐,篾条间的缝隙能漏过指尖。街坊常打趣:"阿婆,您这竹篮装水,可不是白忙活?"
那年夏天,十五岁的小满来铺子里帮忙。她总见阿婆每天清晨提着竹篮出门,傍晚回来时竹篮湿漉漉的,篮底还沾着青苔。"阿婆,您用竹篮去溪边打水?"小满蹲在竹筐旁,数着篾条间的孔洞,"这得漏多少啊。"
阿婆用粗布擦着竹篮:"去看看就知道了。"
次日天刚亮,小满跟着阿婆往后山走。晨露打湿了石阶,溪边的芦苇丛里藏着一窝雏鸟,羽毛还没长齐,张着黄嘴喳喳叫。阿婆把竹篮浸进溪水里,水顺着篾条的缝隙哗哗往下漏,可篮底总留着浅浅一层水。她就用这半篮水,小心翼翼地浇在雏鸟窝旁的野菊上。
"您这是......"小满愣住了。
"前阵子暴雨冲垮了鸟窝,"阿婆指尖抚过野菊的花瓣,"雏鸟离不开这片芦苇,可溪水涨得太急,它们够不着。竹篮漏得快,可每次总能存住一点,够野菊活,也能让小鸟在花瓣上歇脚。"
接连半个月,阿婆每天都提着竹篮去溪边。小满发现,那些看似漏得厉害的竹篮,篾条边缘渐渐结了层薄薄的水碱,缝隙竟比从前小了些。有天清晨,她学着阿婆的样子提篮打水,漏下的水少了一半,篮底稳稳盛着小半篮清泉。
"你看,"阿婆指着竹篮内侧,"篾条泡得久了会发胀,缝隙自然就小了。可要是一开始就怕漏水,不肯提篮出门,这竹篮永远只能是空的。"
入秋时,雏鸟长出了羽毛,扑棱棱飞进了树林。野菊却开得更盛,金黄的花瓣沿着溪边铺成一片,引来蜜蜂嗡嗡作响。街坊们路过杂货铺,忽然发现那些竹篮变了样——原本粗糙的篾条被泉水泡得光滑,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
有天夜里下了场大雨,巷口的排水沟堵了,积水漫到了铺子里。街坊们正手忙脚乱找水桶,阿婆却抱出那些竹篮:"试试这个。"
大家半信半疑地提着竹篮去舀水。没想到那些曾被嘲笑"装不住水"的竹篮,此刻竟稳稳当当盛着水,虽然还是会漏,却比预想中多装了大半。小满踩着积水来回跑,忽然明白:那些日复一日的晨露与清泉,早把竹篮的篾条浸润得柔韧合度,看似徒劳的重复,原来都在悄悄改变。
后来小满去城里读高中,每次写作文遇到"坚持"的主题,总会想起那些竹篮。她渐渐懂得,生活里许多事就像竹篮打水——起初总觉得徒劳,缝隙里漏掉的时光、汗水、期待,似乎都成了白费的力气。可正是这些"漏掉"的瞬间,在不知不觉中打磨着我们的棱角,让原本粗糙的"篾条"变得温润,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慢慢显露出希望的模样。
去年冬天,小满回巷口探望阿婆。杂货铺的竹筐里,新添了几个小巧的竹篮,是阿婆教街坊的孩子们编的。阳光穿过竹篮的缝隙,在水泥地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像极了那年溪边的清泉,明明灭灭,却从未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