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常言道不长
本书标签: 幻想  小故事大道理 

第十三章 石磨与流水

常言道不长

村口的老槐树下卧着盘青石磨,磨盘边缘被磨得溜圆,像块巨大的碧玉。王老汉守着这盘磨过了大半辈子,每天天不亮就听见磨盘“吱呀——吱呀——”的声响,混着豆浆的甜香飘满整条街。

那年我在城里开的服装店赔了本,欠了一屁股债。灰溜溜回到村里时,正撞见王老汉蹲在磨盘旁,用抹布擦着石缝里的豆渣。磨盘中央的进料口积着层薄灰,看来有些日子没动工了。

“叔,这磨还转吗?”我踢了踢磨盘底座,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烦躁。

王老汉直起身,脊梁像压弯的扁担:“咋不转?就是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他指了指磨盘旁的水缸,“你看这水,倒进去得慢慢流,急了就漫出来,磨不出细浆。”

我蹲在他身边,看着磨盘上深浅不一的纹路。那些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藏着几十年的故事。“我以前总觉得,做生意就得猛冲,像打井似的,一竿子插到底就能见水。”我扯了扯衣角,“结果呢?货进多了卖不动,房租还涨了三倍,现在连进货的钱都没有了。”

王老汉没接话,从墙角拎起半袋黄豆,倒进进料口。他推动磨杆,磨盘慢悠悠转起来,黄豆顺着石缝往下渗,刚接触磨齿就变成了细碎的粉末,混着少量的水,渐渐聚成乳白的浆汁,顺着磨盘边缘的凹槽流进木桶。

“你看这磨齿,”他停下磨杆,指着那些交错的棱纹,“刚凿出来时尖得能扎手,三十年磨下来,棱都圆了。可你再看这浆,是不是比年轻时磨得更细?”

我凑近了看,磨齿确实钝了不少,可磨出的豆浆细腻得像绸缎,连泡沫都比别处的绵密。

“年轻时我也急啊,”王老汉摸出旱烟袋,“那时候觉得这磨转得太慢,总想使劲推,结果呢?磨杆断过三次,磨盘裂过两道缝。后来才明白,这磨有它的脾气,你得跟着它的节奏走。”

他重新推动磨杆,这次速度更缓了。磨盘转得平稳,“吱呀”声也变得悠长,像是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你看这黄豆,硬邦邦的,可经得住磨盘一圈圈转,就成了能养人的浆。要是急着碾碎它,倒不如用锤子砸,可那样出来的是碎渣,冲不开,喝着也糙。”

我忽然想起自己开店时的样子。刚租下店面就进了三季的货,总觉得“货堆得像山,生意才能火”,连隔壁店主提醒“先试销再囤货”都当成耳旁风。结果换季时,仓库里堆着小山似的厚外套,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变成滞销品。

“叔,您是说,慢下来就对了?”我挠了挠头。

王老汉把磨好的豆浆倒进纱布袋,慢慢挤压着:“不是慢,是稳。你看那溪水,顺着沟沟坎坎流,遇着石头就绕个弯,可最后不都汇入大河了?它从不会因为急着赶路,就把自己撞碎在礁石上。”他指了指远处的小河,晨光里,河水正慢悠悠地淌着,映着两岸的绿柳,像条飘动的绸带。

那天下午,王老汉用新磨的豆浆做了豆腐。他教我点卤时要慢慢搅,“卤水多了发苦,少了不成型,得像给婴儿喂饭似的,一点一点来”。看着豆浆渐渐凝结成嫩白的豆腐脑,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视作“失败”的经历,或许就像磨盘上的棱纹,看似磨钝了锐气,实则让我学会了分辨轻重。

后来我在镇上开了家小杂货铺,进的货不多,但每周都会去村里看王老汉。有时他在磨豆浆,我就帮着推磨杆,听着磨盘“吱呀”转动,心里格外踏实。杂货铺的生意不算红火,却稳步增长着,就像那条不急不躁的小河,慢慢积攒着自己的力量。

去年冬天,王老汉走了。村里人想把石磨挪到村史馆,我没让。我学着王老汉的样子,每周磨一次豆浆,看着黄豆在磨盘里慢慢变成浆汁,就想起他说的那句话:“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急不得,也慢不得,顺着纹路走,该成的事,总会成的。”

如今那盘石磨还在老槐树下转着,磨出的豆浆依旧香甜。路过的年轻人总问,为什么不用电动磨浆机,又快又省力。我总会指一指磨盘上的纹路:“你看这些印子,都是时光磨出来的。快的是机器,慢的是人心,可人心才能磨出最细的浆啊。”

其实生活就像这盘石磨,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那些绕不开的磕绊,终会像磨齿磨碎黄豆那样,把坎坷变成滋养生命的养分。真正的成长从不是一路狂奔,而是像流水绕石般,懂得在沉稳中积蓄力量,在耐心里收获丰盈。

上一章 第十二章 木雕人生 常言道不长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四章 褪色的花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