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国的武灵郡,城北有座高台,夯土筑的,据说是当年赵王建来观兵的,人称“武灵台”。台上的鼓三年没响过了,直到陈策来的那天。
陈策才十七,是郡守的小儿子,却非要进锐士营。锐士营的校尉嫌他嫩,指着武灵台说:“能在台上擂响三通鼓,就收你。”
武灵台高十丈,台阶被岁月啃得坑坑洼洼。陈策第一次爬,爬到一半就腿软,被营里的老兵笑“娇少爷”。他没吭声,第二日天不亮就去爬,手心磨出了血泡,血珠滴在台阶上,像极了当年战死将士的血。
三个月后,他终于站在了台顶。鼓槌有三十斤重,他抡起来时,胳膊抖得像秋风里的叶,第一声鼓响闷得像叹气,第二声却震得台角的野草直颤。到第三通,鼓声竟连远处的太行山都应了,营里的老兵们忽然齐齐站直,对着高台拱手——那是他们对真正锐士的礼。
入营半年,北境胡骑来犯。陈策跟着小队守刹江郡的渡口,胡骑的箭雨密得像蝗虫,他却抱着鼓槌守在临时搭的鼓台边,每敲一声,就喊一句“赵人不退”。后来箭穿了他的肩胛,他咬着牙把鼓槌绑在胳膊上,鼓声竟没断过。
战后,郡守来看他,见他趴在病榻上,还在摸那根磨得发亮的鼓槌。“爹,”他笑出一脸血沫,“武灵郡的鼓,得敲得比胡骑的马蹄响,才对得起这名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