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机后,片场成了澈琉和秦苒的“第二课堂”。
澈琉第一次吊威亚时差点崴了脚,秦苒看在眼里,午休时直接把她拉到空场地:“我教你几个基础的格斗步法,能帮你稳住重心。”她动作干脆利落,踢腿带风,“你看,重心放在前脚掌,落地时膝盖微屈……”
澈琉学得极快,不过半小时就把要领吃透,再吊威亚时身姿稳了不少,连武术指导都夸:“程太太这悟性,能直接出道当打星了。”
轮到秦苒研究剧本里的医学场景时,澈琉就成了她的专属顾问。“这里不对,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是每分钟100到120次,你刚才的动作太慢了。”她握着秦苒的手调整力度,“还有手势,掌心要贴实患者胸骨……”秦苒一点就通,下一条拍摄时,连现场的顾问医生都挑不出错。
两人的“互教时间”总能引来围观。程隽抱着手臂站在监视器旁,看澈琉教秦苒认手术刀型号,秦苒则反手教澈琉玩滑板——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技能,她们却学得津津有味。
“你学这个干嘛?”程隽帮澈琉擦掉额角的汗,看着她刚学会的 Ollie 动作,眉梢微挑。
“秦苒说追车戏里可能用到。”澈琉喘着气笑,“而且挺好玩的。”
秦苒在一旁补充:“她教我怎么用针灸缓解疲劳,比咖啡管用多了。”
有次拍到黑客入侵的戏份,秦苒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舞,代码瀑布般滚动。收工后,澈琉抱着电脑找她:“你刚才那段反向追踪的算法,能不能再讲一遍?”秦苒直接拉过她的椅子,边敲代码边讲解,两人对着屏幕讨论到深夜,连程隽来接人都没察觉。
更有意思的是她们发现彼此知识盲区的时刻。澈琉不懂股市操盘,秦苒就拿模拟盘给她演示;秦苒对古文字一窍不通,澈琉便翻出甲骨文拓片,从字形演变讲起。程木程土看着两位大佬凑在一块研究《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再转头看自家先生一脸“我太太真厉害”的表情,默默缩了缩脖子——这世界的天才,果然都是成群出现的。
电影杀青那天,两人坐在导演椅上碰杯。“谢了,”澈琉晃了晃杯子,“你的格斗术救了我三次NG。”
“彼此彼此,”秦苒笑,“你的急救知识让我躲过了医学顾问的刁难。”
程隽走过来,自然地接过澈琉手里的杯子:“两位学霸要不要休息下?我订了庆功宴。”
澈琉仰头看他,眼底闪着光:“对了,秦苒说要教我开赛车,下次带你去赛道?”
程隽挑眉,看向秦苒:“秦小姐不介意多带个学生吧?”
秦苒笑着耸肩:“欢迎加入,不过输了可别赖账。”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风里都是杀青的轻松。原来最好的友谊,从不是单方面的仰望,而是棋逢对手的切磋,是你追我赶的成长,是哪怕站在顶峰,身边仍有可以并肩探讨的人。
电影后期制作时,程隽的书房成了三人的“秘密基地”。
秦苒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地毯上,屏幕上是电影配乐的音轨波形:“这里的钢琴独奏太柔了,男女主决裂那场戏,得加电吉他的失真音色,反差感才够强。”
澈琉凑过去看,指尖点在某个节点:“但神经退化那段,钢琴的延音更能表现时间的流逝,像神经元慢慢凋亡的过程。”她忽然笑了,“你看这个波形,像不像我们上次测的异常脑电波?”
程隽正在翻特效团队送来的分镜稿,闻言抬头:“我让特效组按真实的fMRI影像做了脑区激活图,放在男主发病的镜头里,更有代入感。”他把平板递过去,“不过这里的海马体颜色太亮了,退化期应该是暗紫色。”
秦苒扫了眼平板,忽然挑眉:“说到脑区,你们觉不觉得男主的偏执型人格,和杏仁核过度活跃有关?我可以加段潜意识音效,频率接近杏仁核的异常放电节律。”
“这个主意好。”澈琉眼睛一亮,“我查过文献,这类人格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确实偏低,我们可以在他冲动时,让背景音里混入低频噪音,模拟大脑的抑制不足。”
程隽放下分镜稿,起身倒了三杯咖啡:“心理学角度,他的自我攻击倾向源于‘天才与凡人’的认知冲突,配乐里可以埋一条双声部旋律,高音部是天才的骄傲,低音部是凡人的自卑,最后在和解时重合。”
三人围着屏幕讨论到深夜,从医学细节到叙事节奏,从配乐逻辑到色彩心理学,甚至连字幕的字体大小都争了半天——秦苒坚持用等线体,说科技感强;澈琉偏爱宋体,觉得更贴合人文内核;程隽最后拍板:“重要节点用动态字体,随剧情脑电波波形变化。”
争论到口干舌燥时,秦苒忽然笑了:“说真的,你们俩谈恋爱,是不是也用神经科学术语吵架?比如‘你的前额叶没激活,所以不讲理’?”
澈琉红了脸,程隽却一本正经地接话:“上次她生我气,我测了她的皮肤电反应,发现愤怒峰值比平时低30%,就知道是假装的。”
“喂!”澈琉伸手去抢他手里的记录板,“你还真记啊!”
秦苒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腰,看着两人闹作一团,忽然觉得这画面比电影里的任何情节都生动。
凌晨时,最终方案敲定。秦苒抱着电脑起身:“我去录音棚改配乐,明早给你们听成品。”走到门口时,她回头看了眼靠在程隽肩上打盹的澈琉,扬了扬下巴,“看好你家天才,别让她熬夜改剧本了。”
程隽低声应好,轻轻把澈琉抱到沙发上盖好毯子。书房里只剩下台灯的暖光,映着桌上摊开的分镜稿和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那些专业术语、艺术构想和奇思妙想,在夜色里交融成奇妙的火花。
他低头看着澈琉的睡颜,忽然觉得,所谓的大佬云集,从来不是为了争个高下,而是因为彼此的存在,让每个想法都能落地,让每个细节都能发光,让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最终能以最动人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电影首映礼当天,红毯尽头的聚光灯格外刺眼。澈琉挽着程隽的手走上台,秦苒站在他们身边,三人接受着媒体的闪光灯洗礼,默契得像合作了多年的伙伴。
台下观众席里,潘家父母红着眼眶拍着手,顾西迟和潘明轩坐在后排,目光平静却带着真切的祝福。程金程木他们穿着统一的黑色西装,像保镖似的守在入口处,眼神警惕又骄傲——那是他们先生和夫人的电影。
当片尾字幕滚动,“医学顾问:澈琉”“音乐总监:秦苒”“科学指导:程隽”三个名字挨在一起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庆功宴上,秦苒举着酒杯笑道:“说真的,要不是你们俩,我这辈子都不会研究脑电波和神经突触。”
澈琉笑着回敬:“我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和人讨论电吉他音色怎么模拟神经元放电。”
程隽揽着她的腰,看向秦苒:“下次可以合作个科幻题材,我提供量子物理的资料。”
“一言为定。”秦苒挑眉,“不过到时候,得让澈琉教我怎么写星际医学指南。”
三人相视而笑,酒杯碰撞的脆响里,藏着只有他们懂的默契——那些在书房里争论到面红耳赤的深夜,那些为了一个细节翻遍文献的较真,那些从彼此身上学到的新技能,都成了这段友谊最珍贵的回忆。
后来电影斩获多项大奖,颁奖礼上,澈琉作为编剧上台领奖,站在聚光灯下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身边最厉害的两个人。一个教会我,专业与热爱可以共存;另一个让我明白,再理性的大脑,也会为心动失控。”
台下,程隽和秦苒同时笑了。程隽看着台上闪闪发光的她,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秦苒则对着她比了个“冠军”的手势,像在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喝彩。
散场后,程隽牵着澈琉的手走在月光下,秦苒跟在他们身后几步远,低头刷着手机。
“下次想学什么?”程隽低头问澈琉,指尖划过她的手背。
“秦苒说要教我玩无人机航拍,”澈琉笑,“她说拍出来的风景,比我画的还好看。”
“那我陪你学。”他握紧她的手,“正好,我可以教你们怎么用无人机测绘脑区模型。”
身后的秦苒闻言,抬头笑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是想趁机秀恩爱。”
澈琉的脸颊发烫,程隽却低笑出声,拉着她加快了脚步,把秦苒的调侃抛在风里。
月光洒在三人身上,像为这段奇妙的缘分镀上了一层光晕。原来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谁依附谁,而是三个独立的灵魂,在彼此的光芒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