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进站的刹车声里,林雪的鞋尖刚好抵住站台边缘的黄线。这是赵竹过去反复校准的“安全距离”,但此刻他的鞋底越过线半厘米,影子在柏油路上拖出的弧度,像特意为她留出半格空位。
“投币角度37度最优。”赵竹摸出两枚硬币时,指腹在边缘蹭了两下。但他没按惯常的抛物线投币,反而让硬币贴着投币口滑进去,金属碰撞的轻响比平时慢了半拍。林雪盯着他的手腕——那里有道浅痕,是上周调试监测器时被金属壳划的,现在结了层淡粉色的痂,像他笔记本里被水彩晕开的标点。
后排靠窗的位置还空着。赵竹放下书包时,刻意往外侧挪了挪,让出的空间比“标准社交距离”多了10厘米。林雪坐下时,校服裙摆扫过他的书包带,发现鱼食罐在里面滚了半圈,露出标签背面新写的铅笔字:“她喜欢靠窗,但过隧道时会闭眼3秒”。
车过隧道时,林雪果然下意识闭了眼。黑暗里忽然触到片温热的掌心,赵竹的手指轻轻覆在她手背上,比监测器的温度传感器更敏锐——她能感觉到他指节的轻微颤抖,像鱼缸里被惊动的鱼群。等光线重新涌进来,他慌忙收回手,却把自己的笔记本留在她腿上。
夹在笔记本里的水族馆门票露着角,日期栏填的是今天,旁边用红笔标着“日落时间18:42,观赏樱花鱼最佳光线角度62度”。但门票边缘被折出个小三角,和她课本上做记号的方式一模一样。林雪翻过页,看见张手绘的路线图,每个岔路口都画着极小的鱼形标记,其中条路线旁写着“她会被水母展区的蓝光吸引,需提前5米减速”。
“昨天的监测器。”赵竹突然开口,声音压得很低,“我拆了数据模块。”他指尖在膝盖上画了个圈,和鱼缸壁那个歪圈重合,“以后不用记误差值了。”车窗外的梧桐树影晃过他的脸,林雪发现他睫毛上沾着点金箔似的阳光,像她偷偷贴在他笔记本上的星星贴纸。
到校门口时,苏望正举着相机拍晨雾。镜头里突然闯入两个重叠的影子,赵竹正弯腰帮林雪捡被风吹掉的笔,书包侧袋的牛奶盒露出来,上面贴着张便签:“脂肪含量误差0.5%,但她喝的时候会先咬吸管3下”。
“拍下来了!”苏望举着相机晃了晃,屏幕里的晨光漫过两人交叠的指尖,“我弟说水族馆新到了白化樱花鱼,眼睛是粉色的。”他突然压低声音撞撞林雪的胳膊,“某人昨晚查了17页饲养手册,就为了搞懂‘允许人为误差’是什么意思。”
赵竹的耳尖红得更厉害,转身去开教室门时,钥匙在锁孔里多转了半圈。林雪看着他的背影,想起他铅笔盒里那根特意磨短3厘米的铅笔——据说是为了让她借笔时,手指能刚好碰到他的指尖。
早读课的铃声响起时,林雪翻开笔记本。夹在里面的樱花鱼照片上,多了行极细的批注:“误差不是错误,是没说出口的偏好”。她转头看赵竹,发现他正往鱼缸里撒鱼食,阳光穿过水面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那些光斑聚成的形状,像她昨晚在他监测器上画的小太阳。
窗外的梧桐树又落了片叶,正好停在窗台上。赵竹伸手去捡时,指尖和林雪的碰到起,这次他没躲开。两人的影子在窗玻璃上慢慢重叠,像两张被阳光晒得渐渐贴合的纸,再也分不出谁的边缘更规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