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踏碎凌霄:反骨西行录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同人  哪吒     

第三章 长安城内遇圣僧

踏碎凌霄:反骨西行录

按下五行山下那石猴心中新起的波澜暂且不表,却说那南赡部洲东土,正值大唐贞观盛世。都城长安,八水环绕,九衢通达,端的是万国来朝,人烟阜盛,一片繁华景象。

然这繁华之下,却也暗流涌动。近来长安城中怪事频发。先是太宗皇帝于御花园赏玩时,竟失足跌入太液池中,虽被侍从及时救起,却惊悸成病,连日昏昏沉沉,口中胡言乱语,只说见那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头颅前来索命。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满朝文武忧心忡忡。

紧接着,长安城内阴风阵阵,夜半时分常有冤魂哀嚎之声隐约传来,搅得人心惶惶。更有那城隍庙夜半无故起火,土地祠神像莫名崩裂,种种异象,皆是不祥之兆。

这一日,太宗皇帝在病榻之上,忽感精神稍振,忆起梦中景象,心有所感。遂下旨敕令京城内外名山大川寺院,广设法坛,延请高僧大德,做一场旷古未有之“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祈保国泰民安。

圣旨一下,长安城内顿时沸腾起来。各寺高僧闻风而动,皆欲在此盛会中崭露头角,博得圣眷。一时间,梵呗钟磬之声,昼夜不绝于耳。

在众多宝相庄严、声名显赫的高僧之中,有一人却显得格外不同。他便是那化生寺的法师,法号玄奘。这玄奘法师年纪不大,生得却是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眉宇间自有一股清正慈悲之气。他自幼出家,熟读经藏,根器非凡,更难得的是持戒精严,心地纯善,在长安僧俗中颇有清誉。

此刻,玄奘正端坐于化生寺法坛之上,领众僧诵经。他声音清朗平和,如春风化雨,字字句句饱含真诚的悲悯之意,仿佛能抚慰人心底的惶恐不安。坛下听经的百姓,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皆被他那纯粹的慈悲所感,纷纷合十礼拜,面露虔诚。就连那隐约飘荡的阴风,似乎也在此刻的诵经声中变得柔和了些许。

然而,玄奘的内心却并非全然平静。他虽虔诚向佛,志在普度众生,但近来长安异象频生,皇帝惊梦,万民惶恐,皆非寻常。他博览群经,深知因果业报之理,隐隐觉得这背后,恐怕并非简单的亡魂作祟那么简单。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深藏在他清澈的眼眸深处。

水陆大会一连做了七日七夜,盛况空前。到了第七日正午,正当玄奘登坛说法,讲到那《受生度亡经》中“业海茫茫,回头是岸”的精妙处时,异变陡生!

只见长安城上空,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飘来两朵祥云。一朵之上,端坐着一位形容古怪的癞头和尚,衣衫褴褛,手持一根油光锃亮的破竹杖,脸上笑嘻嘻的,透着一股子市井的混不吝。另一朵祥云上,则站着一位跛足的道人,背负一个大红葫芦,腰间插着把破蒲扇,也是邋里邋遢,不修边幅。

这两个怪模怪样的“神仙”一出现,立刻引得满城哗然。那癞头和尚更是扯开破锣嗓子,对着法坛上宝相庄严的玄奘法师高声叫道:

“呔!那坛上的小和尚!你念的什么劳什子经文?叽叽歪歪,中听不中用!只能糊弄糊弄这些凡夫俗子,消消小灾小难罢了!若论超度亡魂,解脱恶业,消灾解厄,保得君王长生,江山永固,还得是那西天灵山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的大乘佛法三藏真经!那才是无上的妙典,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他声音洪亮,如同炸雷,瞬间盖过了法坛上的诵经声。满场僧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

玄奘法师也是心头一震,停下了诵经,抬头望向空中二人。他并未因对方的粗鲁无状而着恼,反而从那癞头和尚的话语中,捕捉到了“大乘佛法”、“三藏真经”、“解冤消灾”这些关键的字眼。这正是他心中所求!他正欲开口询问详情,却见那跛足道人也扯着嗓子帮腔道:

“不错不错!你这小和尚模样倒好,念经也卖力,可惜呀,都是些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消不得帝王灾厄,保不了黎民安泰!唯有那大乘真经,方能普度众生,功德无量!”

那癞头和尚见吸引了全场注意,更是得意,竹杖一点,竟从云端跳了下来,稳稳落在法坛之前,对着脸色惊疑不定的文武百官和太宗皇帝(被搀扶而来)嚷嚷道:“皇帝老儿!你这场水陆大会,排场不小,可惜请错了人,念错了经!若要求得真正消灾解难、国祚绵长,须得派个有德行、有毅力、不怕千山万水的高僧,去那西天灵山,拜求如来佛祖,取回那三藏真经!方才是治本之道!”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太宗皇帝病体虚弱,靠在龙椅上,闻言却是眼中精光一闪。他饱受冤魂惊扰之苦,对“消灾解难”、“度亡者升天”之语最为敏感。他挣扎着坐直身体,声音嘶哑地问道:“二位仙长…所言当真?那西天…真有如此大乘真经?”

“千真万确!”癞头和尚拍着胸脯,“出家人不打诳语!若有半句虚言,叫我头上这癞疮烂到脚底板!”

那跛足道人也连连点头:“正是正是!不过嘛…”他话锋一转,绿豆眼滴溜溜地扫过法坛上清俊出尘的玄奘法师,“这取经之人嘛,也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都行的。须得是那心志坚定、六根清净、德行深厚之辈!我看这位小法师…”他故意拉长了调子,用破蒲扇遥遥点了点玄奘,“倒是有几分根骨!就是不知道,敢不敢接下这十万八千里路,千难万险的差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玄奘身上。

玄奘法师心头剧震。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千难万险?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未知凶险的道路。然而,癞头和尚口中那能“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普度众生”的大乘真经,却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宏愿!他自幼便发下大愿,欲求取真经,普度东土众生。如今机遇就在眼前,纵使刀山火海,又何足惧哉?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整了整身上的袈裟,对着太宗皇帝和满场僧俗,双手合十,朗声道:“阿弥陀佛!陛下,诸位檀越。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为陛下解忧,为万民祈福,为我东土众生,求取那大乘真法!”

他声音清越,语气坚定,面容肃穆而虔诚。阳光落在他光洁的额头上,仿佛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这一刻,他那原本就清俊的身姿,显得愈发挺拔,如同青松立于山巅。

太宗皇帝大喜过望,连声道:“好!好!玄奘法师果有大德!朕便封你为‘御弟’,赐号‘三藏’!待选吉日良辰,发牒出行,朕当亲率文武百官,于长安城外为你送行!”

满场僧俗见玄奘挺身而出,甘愿为众生赴险,无不感动钦佩,纷纷高呼:“法师慈悲!”“圣僧宏愿!”

那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见目的达成,互相对视一眼,嘿嘿一笑。癞头和尚将手中破竹杖往地上一顿,朗声道:“小和尚既有此宏愿,我二人便送你两件宝贝,路上防身!”说着,他手中光芒一闪,多了一件锦襕袈裟和一柄九环锡杖。

那袈裟宝光隐隐,上嵌七宝,水火不侵,防身驱祟;那锡杖九环叮当,非金非木,持之可免遭毒害。两件宝物一看便非凡品。

“多谢二位仙长!”玄奘(此时应称三藏法师)恭敬行礼,双手接过。

跛足道人解下腰间的大红葫芦,塞到三藏手中,挤眉弄眼道:“这葫芦也送你,路上渴了可以装水,饿了…嘿嘿,或许也能派上用场!”他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三藏虽不解其意,还是郑重谢过。

二仙事了拂衣去,化作两道金光,瞬间消失在天际。只留下满城仰望的百姓和若有所思的新晋御弟三藏法师。

水陆大会圆满结束,长安城的阴霾似乎也因三藏法师的宏愿而驱散了几分。然而,在皇宫深处,太宗皇帝的寝殿内,当夜半无人之时,一阵阴冷的风却再次悄然拂过龙榻。病榻上的皇帝在睡梦中眉头紧锁,似乎又陷入了那充满血光与哀嚎的梦魇之中。

而在那遥远的西方,五行山下,那石碣中露出的猴头,也正望着东方长安的方向,火眼金睛中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芒,低声自语:“取经人…师父…快些来吧…俺老孙倒要看看,这西天取经的‘大业’,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上一章 第二章 五行山下的交易 踏碎凌霄:反骨西行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圣僧憨猪遇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