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吴道子

古代人物自述

吾生于阳翟,时在唐高宗年间。幼时家贫,常于市井观匠人作画,以枝代笔,以地为纸,摹其形神。忽一日,遇无名画师于洛水之滨,见吾画迹于沙土,惊曰:“此子笔力已破造化!”遂收为徒,携游巴蜀。彼时乘舟过三峡,见江涛如怒,悬泉飞瀑,云气吞吐于千峰之间,始知天地本为画稿,自然皆是师法。

年未弱冠,浪迹东都。于洛阳寺院观张僧繇真迹,三日不食不眠。僧繇画龙不点睛,谓一点则破壁飞去,吾初不信,及见其《二十八宿神形图》,方知画道通神非虚言。遂发宏愿:必以丹青写尽人间神佛、幽冥鬼魅、山河气象!

开元初,明皇召入禁中。初见陛下于兴庆宫,命写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吾笑而不答,径请三月之期。实则乘驿马疾驰蜀中,目识心记,不绘一稿。归朝之日,陛下索画,吾一日即成,墨泼如雨,山势逶迤自笔底奔涌。帝抚掌叹曰:“卿胸中自有丘壑!”自此常侍驾侧,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韵律,睹裴旻将军舞剑而悟其气势。乃知书画之道,皆需贯通万物之精魂。

尝于大同殿绘《五龙图》,时值盛夏,雷电交加。吾以青黛泼墨,金粉点睛,五龙形态各异:或潜渊探爪,或腾云吐雾,或瞋目怒视。画成之际,忽闻殿外雷声炸响,雨水倾盆而入,竟见壁上龙鳞隐隐泛光。宦官惊走呼号:“龙欲破壁!”陛下亲临观之,赐名“应天图”。此非吾之能也,实乃天地灵气借吾手而显化耳。

最得意者,乃景云寺《地狱变相图》。初构思时,闭门谢客旬日,夜梦牛头马面执锁链而来,见刀山剑树、油锅冰窟诸般惨象。醒后急取朱砂赭石,以癫狂之态纵笔挥洒。画中受刑者肌骨断裂若闻其声,夜叉鬼卒狞笑似可闻其息。有屠夫观后弃刀改业,渔人见之放生赎罪。长安遂传“吴生一笔,胜千卷佛经”。

然画愈精进,人愈孤独。世人只见吾画中神仙逍遥,不知吾每作金童玉女,必忆早夭之妹;每绘菩萨低眉,常思亡母慈容。尝于雪夜独饮,醉后画《钟馗捉鬼图》,墨未干而泪先落——哪幅画里没有半生漂泊的霜尘?哪笔描摹不藏千回百转的衷肠?

天宝年间,画益老辣。为玄元庙作《五圣千官图》,文武百官衣带当风,似有仙气透纸而出。杜子美题诗称“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然吾自知此非人力所能及——当日作画时,恍见历代帝王自云端显现,百官仪仗自幽冥行来,吾不过执笔录之耳。画道至境,原是天地人神共绘之。

晚年常居太清宫,青灯黄卷间渐悟真谛。画观音像不再追求宝相庄严,而写其悲悯众生之态;绘罗汉图不再拘泥奇崛相貌,而摹其超脱生死之韵。王摩诘问:“道子画中何以总有雷霆暗涌?”答曰:“非雷霆在画,乃观者心海先起波澜。”

安史乱起,长安陷落。携弟子逃难至蜀中,重走少年时路。见旧日寺院尽成焦土,平生壁画多毁于兵燹。站于残垣前忽大笑不止——画本无相,相由心生,既留于世人心中,又何须惧纸上形迹湮灭?遂折竹为笔,就烽烟断壁作《万里江山图》,烟云惨淡中自显雄浑气度。

临终前三月,于成都昭觉寺画最后一道屏风。八尺素绢上只绘老松一株,枝干虬劲如铁,而松针稀疏似老者华发。寺僧怪问:“何不补全?”吾曰:“天地本不全,况人事乎?”此松今应犹在,当与蜀山云雨共老矣。

回望八十余载,不过是一场丹青痴梦。曾为帝王师,曾作浮屠相,曾画幽冥界,终不过是个与笔墨厮守的痴人。若问此生何所得?唯三更灯火五更鸡时,那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笔;唯白发苍苍回首际,那些留在人间会呼吸的画。

今欲掷笔而去,忽见案上画纸浮现少年时模样——那个在洛水沙地上画鱼的赤足童子,正抬头笑问:“可画尽了天地神奇?”吾亦笑答:“方画得万中之一耳!”遂闭目而逝,惟留墨香袅袅如游龙,穿唐时月,越宋时雨,直至千载之后,犹在观画人眼波中流转。

上一章 顾恺之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 下一章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