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郑和

古代人物自述

我,郑和,生于滇南云南府昆阳州一个世代信奉哈吉的家族,祖上乃西域布哈拉王族后裔,世代沐浴着伊斯兰教的光辉,却又在命运的流转中,与佛门慈悲、妈祖佑护乃至大明王朝的浩荡天威深深交织。我这一生,是波涛万里的一生,是衔命四方的一生,亦是个人意志消融于帝国宏大叙事,却又在历史的沧海中刻下独属于自己航道的一生。若要将这数十载的惊涛骇浪、荣耀与孤寂尽数道来,非千言万语不能尽述。

我的童年,本应沐浴在祖父与父亲“哈只”的荣光之下,聆听《古兰经》的教诲,感受着滇池畔的微风。然洪武皇帝的大军如雷霆般扫荡云南,前元梁王势力顷刻瓦解,我,一个十余岁的孩童,亦未能逃脱命运的翻云覆雨手,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从此踏入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险途。我被分发至北平燕王府,自此,我的生命与那位雄才大略的王爷——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紧密相连。

王府深似海,却也是磨砺之所。我在其间读书习礼,增长见识,更因机敏沉稳,渐得燕王信任。陛下龙潜之时,我便追随左右,亲历了靖难之役的烽火连天。白沟河、灵璧诸役,硝烟弥漫,金戈铁马,我虽为内官,亦曾出入战阵,往来传递讯息,甚至参赞军务,略尽绵薄。陛下登极,御宇天下,念我微功,赐姓为“郑”,自此,马和便成了郑和。这份殊荣,是血肉换来的,是将身家性命全然托付于真龙天子后所得的烙印,亦是我与过去那个滇南少年彻底告别的仪式。

陛下承太祖高皇帝之伟业,怀柔远人,欲“宣德化而柔远人”。帝国需向浩瀚的西洋,展示它的富庶、威严与和平的意愿。而我,因有世传的信仰背景,略通番语,兼得陛下信重,被委以总兵正使的重任,统帅史上空前庞大的宝船舰队,去完成这项亘古未有的伟业。

永乐三年(1405年)那个朔风凛冽的冬日,我伫立于苏州刘家港的宝船旗舰之上,身后是二百余艘巨舰,载着两万七千余名勇士、舟师、工匠、医官、通事。旌旗蔽空,帆樯如林,“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击鼓鸣锣,祭拜过天妃娘娘,舰队便如巨龙般,驶入长江,涌入大海。那一刻,个人的命运已完全融入这国家的壮举,心中澎湃的,是对未知远方的敬畏,是对陛下重托的凛然,亦有一丝探寻祖辈故地遥远回声的隐秘渴望。

首下西洋,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锡兰山、古里……一路惊险无数。爪哇岛上,适逢内战,我部卒登岸贸易,竟被误杀百七十人。波涛汹涌,可化干戈;海盗猖獗,如陈祖义者,盘踞旧港,劫掠商旅,我不得不以雷霆手段施以剿抚,设旧港宣慰司,以靖海路。这并非我愿,然舰队安危、天朝威仪,不容挑衅。直至古里,建庭立碑,诏谕诸国,宣告大明德政,首次远航方告功成。归来时,携各国使节与奇珍异兽,陛下大悦,然我深知,这仅是开始。

其后二十余载,六度扬帆(注:连同永乐二十二年的最后一次,共七次,此处为叙述流程)。我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这一次次的出发与归航。海图在我手中不断延展,航线愈发熟稔。我们穿过马六甲海峡,探索苏门答腊与阿鲁;我们横渡印度洋,远抵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天方(麦加),以及阿非利加之角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宝船所至,非为征服,非为掠夺。我们带去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换回的是香料、宝石、药材、异兽;我们传递的是永乐皇帝册封赏赐的恩典,立碑颁诏,邀其朝贡;我们调解的是当地国家的纷争,如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之贪婪无道,劫我船队,不得不擒之献阙,另择贤主,以安一方。

海上的日子,是单调与惊险的交织。日升月落,凭牵星过洋,罗盘指引。时而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唯见飞鱼掠浪,海豚嬉戏;时而飓风骤起,浊浪排空,巨舰如粟,仿佛下一刻便要倾覆于龙王爷的震怒之中。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我皆归功于将士用命,舟师精诚,亦深感天妃娘娘妈祖的冥冥护佑。我屡次奏请朝廷敕封妈祖,于长乐太平港兴建天妃宫,立碑详记历次航行,皆出于此份至诚的感恩与敬畏。

我亦不忘自己出身。第四次航行时,特遣分队前往天方朝圣,完成我家族世代“哈只”的夙愿。我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古里,我曾目睹庞大的清真寺,信徒虔诚礼拜,那份熟悉的诵经声,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悸动。我是大明皇帝的使臣,亦是真主安拉的仆人,这两种身份,在浩渺的海洋上,奇异地融合,支撑着我面对无尽的波涛与孤独。

每一次归国,献上麒麟(长颈鹿)、狮子、鸵鸟,京师轰动,陛下颜开。这些盛况,于我而言,只是使命的完成。真正的满足,在于亲眼见证一条和平的海上通途被彻底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因我大明宝船队的定期巡弋,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顶峰。万邦使节,随船来朝,络绎于途,齐聚金陵或北京,共襄盛举。这是陛下想要的“际天极地皆王臣”的盛世图景,而我,很荣幸成为执笔绘制这幅图卷的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伟大的永乐皇帝龙驭上宾。我的世界仿佛失去了最坚实的锚地。新帝仁宗即位,国库虚耗,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我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带领庞大的船队仿佛巨兽蛰伏于港湾,任岁月侵蚀。那段时间,我守护着先帝倾尽心血打造的都城,看着曾经喧闹的龙江宝船厂日渐沉寂,心中之落寞,无以言表。

幸而宣德皇帝即位,颇有重振祖父伟业之志。宣德五年(1430年),我已年届花甲,鬓角斑白,陛下力排众议,命我再度出使。我深知,这或许是最后一次了。我倾尽所有心力准备这次航行,规模虽不及极盛时,却也是尽我所能的辉煌。这次,我们走得更远,派遣分队深入异域,广泛拜访,力图重现往日荣光。我甚至预感自己或将终老于这次航行,故在出发前,于刘家港和长乐立下石碑,详记六次航程功绩,祈求神灵庇佑,亦为后世留下凭证。

宣德八年(1433年),在返航途中,于古里,我的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疲惫的身躯再也无法支撑远航的梦想,我病逝于这片我多次踏足、并以此为西洋航行终点的土地。闭上双眼的那一刻,耳边仿佛依旧回荡着波涛的呜咽、帆索的摩擦、水手的号子,以及各国语言交织的喧闹市声。我这一生,从滇南少年到宫廷内侍,从战场奔波到七下西洋,见过最壮阔的风景,经历过最凶险的磨难,传递过最和平的讯息。我无愧于陛下重托,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郑和,一个被历史浪潮推至巅峰的弄潮儿,最终融入了自己亲手开拓的万里波涛之中。我的身体留在了异域,但我的灵魂,以及那支庞大舰队划过的航道,早已成为永恒,铭刻在浩瀚的史册之上,见证着一个民族曾有的开放、自信与辉煌。

上一章 鉴真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