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社区花园的露水还没干透,张爷爷已经踩着晨雾在给菜畦松土。睿睿背着比书包还大的洒水壶跟在后头,小皮鞋踩在青苔上打滑,却执意要亲手给那棵自己种下的小树苗浇水。“张爷爷你看,它又长高了一点点!”他踮着脚比量树干,校服领口沾着的蒲公英绒毛被风一吹,轻飘飘落在露水打湿的菜叶上。
张爷爷直起身,腰上的旧收音机正播报着早间新闻——“我国互联网公益平台年度捐赠总额突破千亿元,其中‘碎片化捐赠’占比达67%,单笔一元以下的捐赠人次超8亿”。他把收音机音量调大些,看着睿睿蹲在树苗前数新冒的嫩芽,忽然想起上周社区组织的“公益故事会”上,这孩子拿着自己做的环保手册,奶声奶气地给一群退休老人讲“塑料在海洋里要五百年才能分解”,那认真的模样让在场的老人们眼眶都热了。
“睿睿这孩子,跟他奶奶小时候一个样。”张爷爷往菜畦里撒着草木灰,恍惚间仿佛看到二十年前的叶惊鸿。那时她刚搬到这个小区,周末总带着还在上小学的悦心在楼下捡垃圾,有次被楼上扔的啤酒瓶砸中脚,肿得像馒头,第二天照样带着手套分类废旧电池。后来小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最初的三五个家庭,慢慢变成了覆盖整个街道的公益联盟。
客厅里,叶惊鸿正对着电脑修改“公益孵化器”的申报细则。屏幕右下角弹出一条提示,是云南山区那所“暖阳教室”发来的视频。画面里,新盖的教学楼前站着二十多个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校长举着手机绕场一周,镜头扫过嵌着玻璃的明亮窗户,扫过操场边崭新的篮球架,最后定格在教室墙上——那里挂着睿睿画的彩虹图,旁边贴满了孩子们的心愿卡。
“叶老师,您看这黑板!”校长把镜头凑近,电子白板上正播放着北京小学生发来的视频,两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举着《海底两万里》,给山区的同伴讲海洋里的奇妙生物。“这都是托‘移动图书馆’的福,现在孩子们每周能跟城里学校搞两次视频读书会,上周还有个孩子说将来要当海洋学家呢!”
叶惊鸿笑着按下暂停键,端起桌上的豆浆刚要喝,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公益基金会的老同事李姐打来的,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惊鸿,老周他……他走了。”
叶惊鸿手里的杯子“哐当”一声落在桌面,豆浆溅湿了键盘。老周是基金会的首批志愿者,退休前是街道的环卫工人,十年前把自己扫街攒下的二十万全部捐出来,在甘肃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去年查出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孩子们的过冬棉衣,说“等开春了要去看看新盖的食堂”。
“昨天他还跟我说,收到孩子们寄的核桃了,要分我一半。”李姐的声音哽咽着,“他枕头底下压着张照片,是前年去甘肃时拍的,站在学校的国旗下,笑得像个孩子。”
裴砚辞听到动静从书房出来,看到叶惊鸿泛红的眼眶,默默递过纸巾。“我去安排车。”他拿起外套,指尖触到衣架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志愿者马甲——那是老周当年送给裴砚辞的,说“做公益的人穿这个,比穿西装还体面”。
悦心赶来时,正撞见睿睿抱着一个铁皮饼干盒从楼上跑下来。“妈妈,我把存钱罐里的钱都拿出来了。”孩子仰着小脸,盒子里的硬币叮当作响,“张爷爷说周爷爷去天上当星星了,我想给甘肃的小朋友买暖手宝,让他们冬天写字不冷,就像周爷爷以前做的那样。”
悦心蹲下身抱住儿子,鼻尖一阵发酸。她想起上个月去医院看望老周,老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拉着她的手说:“我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就想让娃娃们能多认几个字。等我不在了,你们接着把这事做下去,就当我还在。”
去李姐家的路上,车窗外闪过街角的公益广告屏,上面正播放着“公益时间银行”的宣传片。画面里,年轻志愿者给独居老人送餐,积累的服务时长在自己需要时,能兑换专业护工上门照顾。这个由老周最早提议的项目,如今已在全国五十个城市落地,促成了超过十万次互助服务。
“老周总说,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是人与人手拉手。”叶惊鸿望着窗外掠过的梧桐树,那些树叶绿得发亮,像极了老周总挂在嘴边的话,“就像树叶落了变成肥料,又能让树长得更高。”
李姐家的客厅里,摆着满满一柜子老周的“宝贝”——孩子们寄来的感谢信,磨得光滑的扫街扫帚,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十年间捐建学校的每一笔支出。最显眼的是墙上的照片,老周穿着橙色环卫服站在希望小学门口,身后的孩子们举着“谢谢周爷爷”的牌子,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是他去年秋天去甘肃拍的。”李姐指着照片,声音沙哑,“孩子们拉着他的手不让走,说要把自己种的向日葵给他。他回来后总念叨,说那向日葵长得比人还高,花盘大得能当帽子。”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社区志愿者小陈捧着一个纸箱走进来,里面是全国各地公益伙伴寄来的悼念物品——有山区孩子折的千纸鹤,有环保组织用回收材料做的花环,还有一张来自甘肃希望小学的集体画像,画里的老周站在向日葵田里,身边围着无数个笑脸。
“周爷爷说过,看到孩子们笑,比吃蜜还甜。”小陈红着眼眶,“学校的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一早就去田里摘了最新鲜的向日葵,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说这样周爷爷就能看到了。”
睿睿从饼干盒里拿出所有硬币,踮脚放在桌上:“李奶奶,这些钱能买多少暖手宝呀?我想让周爷爷在天上看到,他的小朋友们冬天不冷了。”
李姐摸着孩子的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下来:“够了,够了……周爷爷看到会高兴的。”
下午回到家,叶惊鸿打开电脑,在“公益孵化器”的申报页面新增了一条——设立“老周专项基金”,资助由基层工作者发起的教育公益项目。她想起老周常说的一句话:“做公益不用多大本事,有心就行。扫大街的能盖学校,捡垃圾的能帮娃娃,谁都能成为别人的光。”
窗外的阳光穿过葡萄藤,在申报书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叶惊鸿忽然注意到,表格下方的申报人信息栏里,已经有二十多个名字在跳动——有快递员想为留守儿童建“流动书架”,有食堂阿姨计划教山区妇女做面点手艺,还有几个网约车司机联合起来,要为深夜放学的学生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妈,您看这个。”悦心拿着平板走进来,上面是“公益盲盒”的最新数据,“上线一个月,已经有三万多人收到了受助者的手作礼物。有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发来视频,说孩子第一次主动给陌生人画画,现在每天都要问‘我的画被谁收到了’。”
视频里,那个低着头的小男孩正专注地给陶瓷储蓄罐上色,旁边堆着十几个画好的罐子,每个上面都画着不同颜色的太阳。他妈妈说,自从知道这些罐子会被捐赠人收到,孩子每天都要画到深夜,说“要让收到的人看到好多好多太阳”。
裴砚辞从书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跟律师商量好了,公司那部分股份捐给基金会,成立‘青年公益创业基金’。刚才林薇他们团队提交了一个方案,想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帮残疾人手工作坊打开销路,我觉得可行。”
“陈默的AI公益助手也有新进展。”悦心翻着平板,“上周匹配了五千多份志愿需求,有个聋哑女孩通过平台接到了翻译手语教程的任务,现在已经成了签约志愿者。”
睿睿趴在地毯上,用回收的纸箱做着“自动找水种子”的模型。他把吸管插进纸箱,又往里面塞了些棉花,说这样“种子就能自己找到水了”。阳光照在他认真的小脸上,睫毛上落着细碎的光,像极了老周照片里那些向日葵的绒毛。
叶惊鸿忽然觉得,公益这条河从来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干涸。有人汇入,有人前行,就像老周化作了天上的星星,依旧在照亮着后来者的路。那些曾经被他温暖过的孩子,如今正在长成新的浪花,带着他的信念继续向前奔涌。
傍晚时分,社区花园里热闹起来。张爷爷带着几个老人给菜畦搭支架,孩子们在旁边帮忙搬运竹竿,悦心和基金会的年轻人蹲在石桌上讨论“公益直播”的细节,裴砚辞则在教睿睿用旧报纸制作环保灯笼。
“周爷爷说过,灯笼能照亮黑夜。”睿睿举着自己做的灯笼,上面画着一个笑眯眯的老人,“等晚上挂起来,周爷爷就能看到我们了。”
暮色渐浓时,李姐带着老周的笔记本来到花园。大家围坐在一起,轮流读着里面的句子——“2015年3月,收到甘肃孩子的信,说他们有新课本了”“2018年冬,给孩子们寄的棉衣收到了,校长说最小的娃穿着大棉袄像个小面包”“2022年春,去学校看他们,有个娃说将来要当老师,回来教更多人”。
读到最后一页,李姐的声音哽咽了。那上面写着:“我这辈子没做过啥大事,但看着孩子们有书读,就觉得值了。等我走了,就把骨灰撒在学校的向日葵田里,看着他们长大。”
晚风吹过花园,带来栀子花的香气。睿睿突然指着天空:“你们看!周爷爷变成星星了!”大家抬头望去,夜幕中果然有颗星星特别亮,仿佛在对着人间微笑。
悦心打开手机闪光灯,举过头顶轻轻摇晃。很快,更多的闪光灯亮起来,像一片移动的星河。年轻人们唱起老周最喜欢的那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歌声里,叶惊鸿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同样的夜晚。她和裴砚辞刚从西部支教回来,坐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看着窗外闪过的零星灯火,心里默默想着:“哪怕只能帮一个孩子,也算没白来这世上一遭。”
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手拉手站在这里,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同一份善意。就像山间的溪流汇成江河,每个平凡人献出的微光,终会聚成照亮世界的星河。
睿睿把自己做的环保灯笼挂在小树苗上,灯笼上的老人笑脸在风里轻轻摇晃。“周爷爷,你看这棵树会长高的。”孩子对着星空轻声说,“就像我们做的公益一样,会越长越大。”
叶惊鸿轻轻抚摸着树苗的枝干,忽然感觉到掌心传来微弱的震颤,像是新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她知道,这棵树会带着老周的期盼长大,就像公益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会带着前人的温度,继续奔涌向更辽阔的远方。
夜色渐深,花园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大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每个离开的人手里都多了一样东西——李姐分的向日葵种子,张爷爷种的西红柿,孩子们做的环保书签。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要被带往城市的各个角落,在那里生根发芽。
“明天去甘肃看看吧。”裴砚辞握住叶惊鸿的手,她的指尖有些凉,却带着坚定的力量。
“好。”叶惊鸿点头,望向星空那颗最亮的星,“告诉孩子们,周爷爷的向日葵,我们会接着种下去。”
回家的路上,睿睿趴在车窗上数星星。忽然,他指着路边的公益广告牌笑起来:“妈妈你看,那上面有周爷爷说的话!”
广告牌上,一行绿色的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公益不是少数人的壮举,是多数人的坚持”。下面是无数个笑脸组成的爱心图案,有老人的,有孩子的,有残疾人的,有志愿者的……像极了老周笔记本里那些歪歪扭扭的签名。
叶惊鸿望着那行字,忽然想起老周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公益就像种庄稼,你播下种子,用心浇灌,总会有收获的那天。”
如今看来,他说得真对。那些播撒在岁月里的善意,早已长成了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在阳光下朝着同一个方向微笑。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弯腰播种,让这片花海,开得一年比一年更绚烂。
车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温暖的眼睛。叶惊鸿知道,公益的长河还在继续流淌,而他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朵永不褪色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