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基金会的小院被红灯笼和对联装点得格外热闹。睿睿踩着板凳,把“公益小天使”徽章别在门框上,踮脚时露出的袜子上还沾着下午去社区养老院帮忙贴福字的金粉。“奶奶你看,这样路过的人就知道这里是做好事的地方啦。”
叶惊鸿正在给包裹贴地址标签,胶带拉扯的声音里混着院子里的欢声笑语。张爷爷带着社区合唱团的老人们在排练《公益之歌》,林薇举着手机直播“爱心包裹打包现场”,镜头里,裴砚辞正和几个年轻志愿者把羽绒服塞进纸箱,每件衣服的领口都别着张手写的小卡片——“愿这件衣服,陪你度过温暖冬天”。
“云南山区的孩子们说,想在春节收到带拼音的故事书。”悦心抱着一摞绘本走进来,封面上的卡通图案被孩子们的手指摩挲得发亮,“咱们新研发的‘有声故事贴’也到了,贴在书上扫码就能听普通话朗读,适合那些没条件上学的孩子。”
睿睿跑过来,举着自己画的漫画塞进包裹:“这是我画的‘年兽和环保小卫士’,告诉他们过年放鞭炮会污染空气,用电子烟花也一样好看。”画里的年兽戴着可回收材料做的皇冠,手里举着“绿色过年”的标语,旁边的小卫士正是他自己的模样。
直播画面里突然涌入一大批新观众,弹幕刷得飞快。有人问“怎么给山区孩子寄压岁钱”,有人说“想报名年后的支教活动”,还有个ID叫“帐篷小学的太阳”的用户发来长留言——正是当年那个断臂的小男孩,现在的美术老师。
“我带的学生里,有三个考上了师范学院,说毕业后要回乡村教书。”他晒出学生们的录取通知书,背景是崭新的教学楼,“当年你们教我用左手写字时说,‘困难总会过去的’,现在我想对更多孩子说这句话。这周末我带学生来帮忙打包物资,也算把这份善意传下去。”
弹幕瞬间被“破防了”“泪目”刷屏,陈默的AI公益助手后台,新增的支教申请在十分钟内突破了两百条。“有个在国外读教育学的留学生说,明年毕业就回国加入咱们的‘移动图书馆’项目。”陈默推了推眼镜,屏幕上跳动的志愿信息里,有医生申请下乡义诊,有程序员想开发儿童安全教育APP,还有位面点师要教山区妇女做花样馒头。
傍晚时分,一辆贴着“公益直通车”标志的货车停在门口。周明宇从驾驶座跳下来,羽绒服上还沾着海边的盐粒——他刚从马尔代夫赶回来,手里捧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半罐清澈的海水和几颗彩色的珊瑚虫。“当地渔民特意让我带的,说这是‘会开花的感谢’。”他指着罐子里慢慢舒展的珊瑚虫,“等春天暖和了,咱们把它放进新开的海洋公益体验馆,让孩子们知道保护大海有多重要。”
院子里的灯光亮起来时,李姐带着老周的笔记本赶来。她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贴着张汇款单存根:“老周资助的那个甘肃娃,现在在县城开了家农产品网店,把乡亲们的核桃、枸杞卖到全国各地,今天特意捐了五万块,说要给希望小学盖个食堂。”纸页间还夹着张照片,年轻人站在挂着“周爷爷希望食堂”牌匾的工地上,笑得和老周一样憨厚。
睿睿突然指着院门外,一群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孩子正举着灯笼走来,领头的是他的同班同学。“我们在社区发起了‘压岁钱做公益’活动。”小姑娘举着个塞满零钱的红包,“这是全班凑的钱,想给藏区的小朋友买新年礼物。”孩子们的灯笼上都写着字,“捐本书,送知识”“少买玩具,多帮朋友”,烛光透过红纸映在脸上,像一群跳动的小火苗。
叶惊鸿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同样寒冷的夜晚。她和裴砚辞挤在绿皮火车的过道里,怀里抱着给西部孩子的棉衣,车窗外的烟花在夜空绽放,裴砚辞当时说:“等将来有能力了,要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过个暖年。”
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会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温暖着同一片土地。就像山间的溪流汇成江河,每个平凡人献出的微光,终会聚成照亮寒冬的星河。
直播结束前,林薇让每个人对着镜头说句新年愿望。张爷爷说“想看着社区花园的树长到能遮荫”,李姐说“要带着老周的笔记本去甘肃看新食堂”,周明宇说“希望马尔代夫的珊瑚能长满整片海”。
轮到睿睿时,他举着自己做的环保灯笼,奶声奶气地说:“我的愿望是,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公益不是很难的事,像我这样的小孩子也能做到——比如不乱扔垃圾,比如帮别人捡东西,比如……像周爷爷那样,做个好人。”
灯笼里的烛光晃了晃,映得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叶惊鸿突然注意到,院子里的栀子花盆里,不知何时冒出了颗嫩绿的新芽,在寒冬里倔强地舒展着叶片。
除夕夜,基金会的员工和志愿者们没回家,在办公室煮起了饺子。窗外的烟花炸开时,大家举着饺子碗碰在一起,手机里不断传来各地的消息——云南山区的孩子收到了有声故事书,藏区的牧民通过远程诊疗设备看上了病,甘肃的希望小学食堂开始打地基,马尔代夫的渔民发来新拍的珊瑚照片。
“看,这就是咱们的新年礼物。”裴砚辞举起手机,屏幕上是那个藏区男孩发来的视频,他骑着马在雪地里奔跑,手里举着件红色的新棉衣,身后跟着一群笑着的孩子,“他们说,穿上新衣服,就像揣着个小太阳。”
叶惊鸿望着窗外绚烂的烟花,忽然明白公益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由无数这样的瞬间组成的长河。就像此刻锅里翻滚的饺子,每个都包着不同的馅料,却都冒着同样的热气;就像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根扎在土里,枝丫却伸向天空,每年春天都准时开出新的花。
大年初一的清晨,睿睿被鞭炮声吵醒,跑到院子里时,发现门口堆着好多包裹,上面都贴着“公益接力”的字条。有位妈妈带着孩子送来整套的儿童百科全书,说“让知识继续旅行”;有个快递员放下一箱口罩,留言“去年受过帮助,今年想帮帮别人”;还有个白发老人拄着拐杖来,颤巍巍地掏出存折,说要把养老钱捐给“暖阳教室”,“就当替我那没来得及做公益的儿子尽份心”。
叶惊鸿给老人倒热水时,看到他的手套上有个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的,像极了当年西部支教时,那个放羊娃给她补的袜子。时光好像在这一刻重叠,那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故事,最终都汇入了同一条名为“善意”的河流。
睿睿突然拉着她的手往社区花园跑,晨光里,那棵他种的小树苗上,不知被谁系了圈红绳,绳上挂着无数张小卡片,每张都写着新年的环保承诺——“今年少用十个塑料袋”“每月种一棵树”“教爷爷奶奶垃圾分类”。张爷爷正带着几个老人给树培土,嘴里念叨着:“这树长得快,等夏天就能让孩子们在底下看书了。”
叶惊鸿蹲下身,看着土里冒出的新绿,忽然感觉到掌心传来微弱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来自老周种下的向日葵,来自藏区男孩骑过的草原,来自震后帐篷里画过的太阳,来自每个普通人心中那点不愿熄灭的善意。
就像公益的长河,从来不是某一代人的独舞,而是无数生命的接力。有人埋下种子,有人浇灌施肥,有人修剪枝叶,有人静待花开。而河水奔流处,总会有新的浪花涌起,带着前人的温度,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睿睿和小伙伴们正用回收的塑料瓶做灯笼,准备晚上去养老院给爷爷奶奶表演。阳光穿过他们的指尖,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在长河里的星星,永远闪亮,生生不息。
叶惊鸿知道,这条河的故事还会继续。只要还有人相信善意,还有人愿意付出,它就会永远奔流,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期盼,穿过岁月的山谷,最终汇入那片名为“美好”的海洋。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像最初那样,带着爱和信念,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直到看见春暖花开,直到听见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