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重生之她杀疯了
本书标签: 校园  重生复仇 

第三十三章:星光漫过山河时

重生之她杀疯了

蝉鸣刚在树梢织成网,基金会的院子就被孩子们的笑声填满了。甘肃希望小学的师生们来了,带队的校长手里捧着个玻璃罐,里面泡着株向日葵——是去年睿睿认养的那棵,花盘已经结满饱满的籽,罐底沉着张纸条:"每颗瓜子都记得阳光的味道。"

"这是孩子们自己炒的瓜子,"校长揭开另一个布包,葵花籽混着野菊花的清香漫开来,"用的是你们捐的太阳能炒货机,不用电也能炒。"最前排的女孩突然举起手,她是当年在花盘下藏布谷鸟的那个,现在胸前挂着"小小气象员"的徽章:"陈叔叔,我们用监测站的数据写了篇论文,得了省级奖!"

陈默正调试新安装的"生态观测箱",里面模拟了三种环境:高原草甸、热带雨林和滨海湿地。"孩子们可以观察不同环境里生物的变化,"他指着箱里的小蜥蜴,"这是从云南寄来的树蜥,能通过颜色变化反映温度,比温度计直观多了。"观测箱的侧面贴着张纸条,是那个想当海洋生物学家的男孩写的:"每个小生命,都是地球的晴雨表。"

睿睿拉着新认识的小伙伴往展柜跑,那里刚添了件新展品:件藏族女孩手工缝制的藏袍,袖口绣着向日葵和绿绒蒿。"这是阿依莫姐姐做的,"他指着领口的刺绣,"她说绿绒蒿在低海拔开花了,这是庆祝的礼物。"藏袍旁边摆着本日记,是那个彝族姑娘写的,最新一页记着:"今天合作社的蜂蜜通过了有机认证,能卖到更远的地方了,要给基金会寄最好的那罐。"

张阿姨在整理"图书漂流站"的新书,其中有套特别的绘本——是盲校孩子们用触觉材料做的。摸到粗糙的砂纸,就知道是沙漠;摸到光滑的丝绸,代表河流;摸到毛茸茸的毛线,就是草原。"这是给牧区盲童的,"她翻开其中一页,里面夹着片晒干的龙胆花瓣,"闻着香味,就知道是高原的花。"

裴砚辞的3D打印机在打印个特别的模型:座微缩的"公益博物馆",连展柜里的冲锋衣和藏袍都清晰可见。"要寄给国外的公益组织,"他给模型装上台灯,灯光亮起时,模型里的"人物"——有老周的剪影,有扎西的小马,有孩子们的笑脸——都有了影子,"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公益是什么样子的。"

院子里的桃树已经挂满了青涩的果子,王奶奶坐在树下择菜,菜是甘肃师生带来的:高原土豆、野山葱,还有袋紫甘蓝种子。"这是孩子们自己培育的品种,"王奶奶把种子倒进陶罐,"说要在基金会的院子里种,等收获了寄给藏区的小朋友。"陶罐是那个退休记者老爷爷送的,上面刻着"薪火"两个字,是他亲手写的。

叶惊鸿正在整理"声音图书馆"的新藏品,是段特殊的录音:青海牧区的孩子们用藏语唱的《小星星》,伴奏是扎西用马头琴拉的。"他们说要把星星的声音寄给城市的孩子,"她按下播放键,琴声里混着风声和羊群的铃铛声,"录音那天,正好有流星雨,孩子们对着天空许愿,说要让所有的星星都能照亮山路。"

突然响起的锣鼓声打断了她的话,院子门口来了支舞龙队,领头的是那个农业博士——当年老周在田埂上教过的那个男孩。"我们村的'周老师稻'丰收了,"他举着串饱满的稻穗,金黄的颗粒像小珠子,"这是新磨的米,给大家尝尝。"龙队的孩子们都穿着印有向日葵的背心,是用回收塑料瓶做的环保材料,背后印着"接力"两个字。

博士带来的箱子里,除了新米还有本厚厚的《高原水稻种植手册》,里面夹着张老照片:年轻的老周蹲在田里,手里攥着稻穗,和现在的博士姿势一模一样。"这是我父亲拍的,"博士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当年老周教他认字,第一句话就是'人要像稻子,穗越满,头越低'。"

林薇举着手机直播这热闹的场面,屏幕上的点赞数蹭蹭往上涨。有个ID叫"布谷鸟"的用户留言:"我是当年藏布谷鸟的女孩,现在是林业大专的学生,正在研究怎么让布谷鸟在城市安家。"她还发了张照片,是自己做的鸟巢,挂在学校的树上,里面放着颗向日葵籽。

睿睿突然拉着甘肃的小伙伴去仓库,抱出个巨大的"心愿瓶",里面塞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这是全国各地孩子的心愿,"他抽出一张念道,"我想让山区的小朋友用上平板电脑,看宇宙的视频。"旁边立刻有个戴眼镜的男孩举手:"我爸爸是工程师,我们可以捐旧平板,我来刷机装学习软件!"

陈默的生态观测箱突然发出提示音,云南普洱茶产区的监测数据显示:茶树新叶的茶多酚含量达到了最佳值。"可以采茶了,"他调出无人机拍摄的实时画面,茶农们背着竹篓在茶园里穿梭,每个人的帽子上都别着个小仪器——是基金会捐的智能测糖仪,能快速测出茶叶的甜度,"今年的春茶能卖个好价钱,合作社说要拿利润建座乡村图书馆。"

院子里的"公益长卷"又延长了好几米,断了胳膊的美术老师正指导孩子们画新的内容:农业博士捧着稻穗,盲校孩子触摸绘本,茶农戴着测糖仪采茶,还有片紫色的甘蓝地,菜畦拼成了向日葵的形状。"这是甘肃的孩子们设计的,"他笑着说,"他们说要让土地也开出花来。"

中午,大家围着院子里的石桌吃饭,主食是新磨的高原米饭,配菜是野山葱炒土豆,还有阿依莫寄来的蜂蜜拌酸奶。王奶奶给每个人的碗里都放了颗樱桃——是去年山东寄来的樱桃籽种的,现在结了满树红果。"你看这樱桃,"她指着果树,"去年还是颗籽,现在就能甜到心里。"

那个退休记者老爷爷又来了,这次带了台老式幻灯机。"这是1990年代的家伙,"他从包里拿出盒幻灯片,"里面有老周在各地支教的照片。"墙上立刻映出画面:老周在玉树给地震后的孩子上课,黑板是搭起的木板;在汶川给孤儿缝书包,线脚歪歪扭扭;在舟曲抗洪,背着个老人蹚水,自己的鞋子早就不见了。

"这张是2010年拍的,"老爷爷切换着幻灯片,画面里老周蹲在雪地里,给个冻僵的小狗裹毛毯,旁边放着没吃完的青稞饼。"当时零下二十度,他把自己的棉袄给了小狗,说'都是命,都得护着'。"老爷爷擦了擦眼睛,"现在那只狗成了牧区的牧羊犬,保护着扎西家的羊群。"

叶惊鸿发现每张幻灯片的角落,都有个小小的向日葵图案,有的是画在黑板上,有的是别在衣服上,有的是孩子们举着的纸花。"老周走到哪,就把阳光带到哪,"她轻声说,睿睿突然指着其中一张:"妈妈你看!这张幻灯片的背景里有颗星星,和周爷爷的星星一样亮!"

下午,那个想当海洋生物学家的男孩寄来了好消息:他发现的高原湖泊珊瑚,成功改善了当地的水质,附近的溪流里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鱼类。"孩子们给这种鱼起名叫'周鱼',"男孩在视频里说,"因为它总是逆流而上,像周爷爷一样。"视频里,孩子们正在溪流边安装新的监测设备,是用回收的矿泉水瓶做的简易水质检测器。

裴砚辞的3D打印机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套微型的"公益生态系统"模型,包括畜牧站、希望小学、茶园和图书馆,之间用条蓝色的"小溪"连接。"这是给联合国公益展准备的,"他给模型撒上亮晶晶的粉末,"代表星光,照亮每个角落。"睿睿非要在模型旁放个小太阳,是用金色的回收塑料做的,"这样晚上也有光。"

陈默接了个紧急电话,甘肃的向日葵田遭遇了冰雹预警。"已经启动防护措施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指令,"当地志愿者正在给向日葵套上防护网,是用回收的渔网改的,既防晒又防雹。"十分钟后,前方传来视频,白色的防护网像伞一样罩在花田上,冰雹砸在网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花盘却安然无恙。

"你看,"叶惊鸿摸着睿睿的头,"就像老周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她翻开老周的笔记本,最新的一页贴着那张幻灯片的打印件,背景里的星星被圈了出来。她提笔写下:"公益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把瞬间的善意,变成持续的光亮。就像星星,即使在白天也在发光,只是我们看不见,等到黑夜来临,才发现它们早已布满天空,照亮了每一条路。"

傍晚,甘肃的孩子们要返程了,他们给每个人都系了条蓝丝带,上面绣着向日葵。"这是用我们种的亚麻织的布,"那个"小小气象员"说,"阿依莫姐姐教我们染的色,蓝色像天空,黄色像太阳。"睿睿把自己的"自然交换站"记录本送给她,最后一页夹着片向日葵花瓣,是去年从甘肃带回来的那片。

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院子里的桃树影子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远方的路。陈默的生态观测箱里,高原草甸区的蜥蜴变成了和沙子一样的颜色,热带雨林区的蝴蝶停在了模拟的花朵上,滨海湿地的螃蟹正沿着玻璃壁爬行。"它们都在适应环境,"陈默说,"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事。"

林薇更新了社交账号的动态,封面是所有人站在公益长卷前的合影,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颗向日葵籽。配文是:"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下面有个新留言,来自那个退休记者老爷爷:"1987年,我问老周做公益图什么,他说'图某天走在路上,听见有人说,因为曾经被帮过,所以现在想帮别人'。今天,我听见了。"

夜色渐浓,基金会的灯次第亮起,像散落人间的星星。裴砚辞在调试太阳能路灯,这是给牧区学校捐的样品,灯杆上刻着:"即使在最深的夜里,也要朝着光的方向。"灯亮起来时,刚好照在墙上的公益长卷上,最新的部分画着条长长的路,路上走着无数个小小的身影,每个人手里都提着盏灯,灯光连成了银河。

睿睿趴在窗台上,看着天空的星星,突然说:"妈妈,周爷爷的星星旁边,又多了好多小星星。"叶惊鸿抬头望去,北斗星的勺柄下,确实有片新的星群,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金,温柔地照着人间。远处传来快递车的声音,这次送来的是全国各地寄来的向日葵籽,要寄往明年春天需要播种的地方。

王奶奶正在分装种子,每个信封上都写着:"种下阳光,收获温暖。"她的老花镜反射着灯光,像两颗小小的月亮。陈默和裴砚辞在整理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一个个正在发芽的梦想。

叶惊鸿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就像墙上的公益长卷,永远画不到尽头。但只要这灯光不灭,这种子不断,这双手不停,就会有更多的星光漫过山河,落在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颗心都能在温暖里,慢慢长出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就像老周说的:"公益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当你想起时,心里会发暖,知道自己曾是别人的光。"

上一章 第三十二章:春风吹过的地方 重生之她杀疯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种子落进泥土时